像我們這農村扶貧包括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危房改造、金融扶貧、就業扶貧和兜底保障工程。2018年我國加大了農村扶貧力度,啟動600億專項扶貧資金,用于農村貧困農民的補貼項目扶持,像我們這里會將扶貧資金的60%用于產業,產業扶貧資金的60%幫扶到戶。
1、什么是精準扶貧?
目前,人人都會聽到一個詞:精準扶貧。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如何做到精準?我認為,這個詞的提出,不是讓我們提著大包小袋,米面蛋肉的物質食糧去老鄉家探望與無償的贈送,要想拔掉窮根,只有教給老鄉們生產致富的新門道,打開銷售農產品的大通道,才能真正的脫貧,是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窮人擺脫貧困。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偉大的目標,我們全黨全員,都在為之奮斗著。“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多么實際的一句話,為了這一句話,所到之處,都在精準扶貧上下工夫,為了暫時的脫貧,有的地方召集企事業單位的人員,集資購買日常用品、家中不穿的衣物、一車車地拉著生活物質前往山區農牧區貧困地帶送溫暖。這樣的做法,能否真正讓老鄉們擺脫貧困?不能!只能解一時之困,不能讓其永遠溫暖,
怎么辦?最關鍵的就是改變窮思想,將老鄉們固守的心理一點一點改變,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扶貧人員下功夫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誰都明白,要抓住全面脫貧的精髓,才能打好攻堅之戰,三年時間里,解決7000多萬人的脫貧問題,不允許扶貧人員的松懈,只有將“輸血”模式改變為“造血”功能,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其實農民朋友們急切想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誰不想坐在寬敞的大瓦房中,誰不想每日吃上有魚有肉的飯菜,誰不想兜里鼓起現金、抽屜中的存折上個五、六位數想!都想!只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節拍,也不能在商業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農業一系列的發展模式跟不上所造成的貧窮,
2、扶貧的標準是什么?
扶貧的標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各有不同,但就具體經濟指標標準: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標準,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測算,2020年全國脫貧標準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折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
為了解這項政策,我特地向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朋友和親戚打聽了解了,一個朋友是廣西南寧某縣,一個是湖北荊州某地。聽了他們的介紹,覺得國家政策真是好,第一感覺是,“我想當貧困戶了”,呵呵當然兩地總體方向一致,但具體實施起來有差異。下面具體實施標準以荊州某地為準,現經過綜合整理,大致如下:2018年農村精準扶貧是各地政府按照中央“兩不愁”(吃和穿),“三保障”(住,教育,醫療)政策,結合當地實際,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
實施精準扶貧,到貧困戶家中開展送政策、送信息、送產業、送保險等特色幫扶活動,2018年我國加大了農村扶貧力度,啟動600億專項扶貧資金,用于農村貧困農民的補貼項目扶持。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對于扶貧資金使用的側重點不同,像我們這里會將扶貧資金的60%用于產業,產業扶貧資金的60%幫扶到戶。有的地方3000到5000不等,有的地方是10000元等,
采用的是以獎代補方式,現場核查核實,落實到戶。國家政策涵蓋九個方面的內容,教育、醫療、危房、創業就業,基建設施,財政金融,特困群體、基層黨建、保障兜底,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又不完全一樣,像我們這農村扶貧包括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危房改造、金融扶貧、就業扶貧和兜底保障工程。具體如下:一、健康扶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