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農村里面曬糧食都是曬水稻,從來不會曬大米。為什么稻谷能曬,但是米不能曬呢,也干脆有人直接大太陽曬米,越曬越少,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是不能夠曬米的,否則米就會越曬越碎,越曬越少,我是農村種植戶,我來說一說我們農民是如何曬稻谷的,勤用曬耙翻動稻谷才能使稻谷曬干的快,曬的均勻。
1、農民怎么曬稻谷?
我是農村種植戶,我來說一說我們農民是如何曬稻谷的。稻田里的稻谷成熟時,農民請來收割機手收割,在地里生長成熟的稻谷是不能直接加成大米的,也很難直接出售,因剛收割的稻谷含水份大,需要涼曬到含水量小于十五點的水份后,才可以加工成大米或者出售、存放。所以農民每收割完一塊地稻谷后,就忙用自家的手扶拖拉機,把稻谷拉到水泥院中倒開或散開來曬,
也有農民因收割太多稻谷,院中小,沒地方涼曬,就把稻谷拉到公路邊涼曬。稻谷成熟的好,相比也就含水份較少,若天氣晴朗涼曬一到二天也就干了,也可以出售了,反之,收割較早(青)稻谷含水份高,需要涼曬二至三天才行。在農民涼曬稻谷時還需要勤翻動它,有一種我們農村專業嗮糧食用的工具――曬耙,勤用曬耙翻動稻谷才能使稻谷曬干的快,曬的均勻。
2、農村老話說,“曬谷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為什么大米不能曬?
以前在農村里面曬糧食都是曬水稻,從來不會曬大米,除非就是有些家里的米桶發霉了,或者是米生了蟲子才會拿出來曬一下,否則絕對不會將米拿出來曬的。為什么呢?因為農村里面就有這么一句經驗之談:曬谷不曬米,曬米虧不起,也干脆有人直接說,大太陽曬米,越曬越少。平常我們曬稻谷的時候都是稻谷從地里拉回來后直接就攤開在地坪上直接翻曬,
以前還需要交公糧的時候就有村干部到每家每戶督促,一方面是督促別人要及時交糧,另一方面就是看糧食曬干程度如何。如果沒有曬干,是不允許去交糧的,而人們判斷稻谷曬干是否達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隨機拿幾粒稻谷放嘴里咬一下。如果咬的時候感覺很硬,聲音很脆則比較干,反之則需要繼續曬,曬干了的稻谷存放也要更安全,否則也會出現在糧倉里面發熱發霉的問題。
而且在脫殼的時候也很不好脫,而且,沒有曬干的稻谷打出來的米,也容易發霉。為什么稻谷能曬,但是米不能曬呢?因為稻谷它外面有一層稻殼,這層稻殼不僅很厚,也很緊實,能夠將里面的米粒緊緊的包裹住,在曬稻谷的時候,稻殼就很好的保護了里面的米粒。雖然在曬的過程中整個稻谷的水分含量在降低,但是里面的米粒在稻殼的保護下一直含有著一定的含水量,
而將稻谷脫殼成米粒后,米粒就失去了外面稻殼的保護。如果將米拉直接放在太陽底下曬,米粒將會徹底的失去任何的保護,里面的水份會很快的消失掉,而徹底失去水份的米粒會像是被錘了的鋼化玻璃一樣形成很多的裂縫,稍微一碰就會散掉,而最后一整粒米就會變成一堆散碎了的碎米。所以,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是不能夠曬米的,否則米就會越曬越碎,越曬越少,
3、農村公路不是曬糧場,如何解決農民集中曬糧問題?
謝謝邀請答題!!!這個問題的情況在我的家鄉是存在的。只從村村通,戶戶通公路之后,這條3米寬的馬路,對于農民來說也派上了大用場,不光是單一的走人,騎摩托車和小車通行了,秋收過后,趁著好天氣,就會把黃豆桿,紅小豆藤,收的玉米粒,紅薯藤,甚至釀酒后的酒糟都會散開鋪在整個路面晾曬。這對行人出行,小車通過,都存在安全隱患,
尤其是摩托車通過,害怕藤條攪到車輪上。外地車從上面走一趟,還真害怕老鄉會攆出來,說把他的糧食壓壞了,其實現在,農村種的農作物沒有以前多了,收入也減少了,各家個戶門口都有小院子,也夠晾曬,無非就是要多曬幾個太陽,不是趕上下連陰雨,真沒必要把一些糧食散在馬路上晾曬,對出行和車輛通過,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隱患,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