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中這將是一個面積僅次于珠海校區的新校區,大于廣州三個校區面積之和。廣州的南校區、北校區、東校區,以及珠海校區、深圳校區,由于是2004年才開始建設的新校區,屬于大學城整體規劃,建筑風格跟大學城其他建筑差不多,屬于比較新的現代建筑,(美麗的珠海校區)深圳校區選址在深圳市光明新區,預計分期建設,最先一批工程可能于2020年交付使用。
1、中山大學怎么樣?
作為中大的畢業生,我來說說自己看法吧。一、名氣中大的名氣,在南方好過北方,在珠三角地區,中大的牌子還是很好使的,在國際上,受認可的程度也很高,因為在國際上的排名,中大一般還是比較靠前的。我自己申請國外大學的時候,不論是歐洲的大學,還是亞洲的大學(沒有申請北美,所以不做評價)都比較認可中大,所以中大的牌子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至少沒有讓我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處于劣勢,
二、發展潛力近幾年中大的預算差不多成倍增長,不論是廣東省政府,還是國家都在大力支持中大的發展。有錢好辦事,學校對學科的投入、基礎的建設都很舍得花錢,我們知道自己的弱勢,也承認自己比起同城的華南理工,工科確實差很多。但是學校現在也非常重視工科的發展,目前也做了院系調整、專業調整,大力發展新工科,即將投入使用的深圳校區就是以醫、工科為主要發展路線,所以,我個人對母校的發展是很看好的。
2、中山大學有幾個校區?想去參觀一下,去哪個校區呢?
中山大學是華南第一學府,本部位于廣州市,中大歷史悠久,前身是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現在是教育部直屬的985、211雙一流大學,國內大學榜排名前10左右。關于中大的歷史沿革和大致規模,可以參見我之前回答的《華工、華農、華師大、中大、中山醫與老中大是什么淵源?》,中大在華南是無可爭議的龍頭老大,但是在北方知名度可能不是太高。
如果想了解中大,走進中大美麗的校園可以是產生感性認識的第一步,如今的中大分為“三地五校區”:廣州的南校區、北校區、東校區,以及珠海校區、深圳校區。南校區位于廣州“河南”(珠江南側)的海珠區,占地1.2平方公里,這里是中大校本部,也是中大形象的代表。校園綠樹蔥蘢,花木繁多,更有數十座“紅墻綠瓦”的自民國期間留存至今的“紅樓建筑”,形成中大獨有的具有書香古韻和自然氣息的美麗校園景觀,
(漫步南校區,到處可見紅墻綠瓦,古木參天)這些百年歷史的“小紅樓”大多命名為某某堂,像榮光堂、懷士堂、馬丁堂等等。幾乎每一座小樓都有一段故事和歷史,有不少是以前的文化名人居住過的地方,如陳寅恪故居,這種建筑風格及命名特點也是中大歷來建設時沿習的傳統,很多新建的建筑也盡量貼近這種風格,通常也命名為某某堂,比如梁球琚堂、永芳堂、嶺南堂等。
這些古老建筑大多分布在從南校門到北校門的中軸線兩側,中軸線上有孫中山先生的雕像,有古老的惺亭,有大片綠絲絨般的草地,歷來是中大學子們記憶中的精神圖騰。一出北校門,就到了珠江邊上,這一路的校園風光,旖旎秀麗,令人難忘。比如,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中大引領風氣之先,在全國率先推出一波校園歌曲,我就是看了中大校園歌曲的MTV,發現校園很美,歌也很好聽,才決定以后要讀中大的。
不過,近年來中大實施新規,南校區再也不是對外隨意開放的區域,要到這里參觀,可能還需要聯系校方,或者經由校內老師介紹,才能取得許可進入。比如前兩天,爆出中大南校區新建食堂施工過程中發現包含1座漢墓、10余座明清墓的古墓群,校園外的人是難以進入現場圍觀的,其實地勢較高的南校區本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早年就被定為文物埋藏區,并不是第一次發掘出古墓和文物。
這一次的發掘,目前也已經基本結束,據稱隨葬品比較豐富的漢墓(挖掘出許多動物陶俑)受晚期墓葬和人類活動影響,只剩基座,也未發現有文字信息,我想也不會有太重大的突破了,北校區在廣州“河北”(珠江北側)的越秀區,本來是中山醫科大學所在地。2001年兩校合并,這里才變成中大北校區,這也是個歷史悠久的校區,建筑風格與南校區類似,不過面積較小,只有0.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