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一支遷云南省安寧縣,其《岳氏宗譜》以岳飛的父親岳和為第一代,至今已歷37代,800余年,譜書記載岳飛的某子在岳飛被害后降了金,金廷任為女真千戶,征西大將軍,名更為阿羅不花。岳飛的子孫因岳飛曾被封為“武穆鄂王,”其遷安邱的岳飛支裔即“以官(王)為姓。
1、岳飛的后代分布在哪里?
遼寧本溪也有岳飛的后代岳飛是河南人,和長子岳云、姑爺張憲被害風波亭之后,岳氏家族被發配云南,后來岳飛四子霆、雷、霖、震舉兵抗金。這是小時候聽劉蘭芳評書《岳家將》聽來的故事,記憶可謂深刻,最近在史志典章中發現,遼寧本溪竟然有岳飛的后人,而且家族經歷頗為波折,極具傳奇性。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志》中記載:本溪縣王氏是宋代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后裔,因宋末秦檜之害而自河南彰德府湯陰縣遷于青州府安邱縣解護莊,以岳飛被敕封為“鄂王”而以“官”為“王”姓至今,
其譜書初修于宋末,續修于明初。本溪縣《王氏族譜》是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續修的譜,其內容為:序、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續譜修家廟合序、1822年(清道光二年)序、1822年(清道光二年)族譜自序、王氏族譜后序、1855年(清道光三十五年)王氏族譜序、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續譜及重修家廟序、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序、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訓戒、墳墓(記述)、世系、世表、條例、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序、岳忠武王遺印記、1461年(天順五年)警戒訓辭一則、1529年(明嘉靖八年)祖宗昌厥后裔詞、王訓事功傳(邑志)、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篤行傳、例贈登仕佐郎錫三公墓志、祖父天元傳、祖母李孺人傳、嚴親行實、續修族譜凡例、重修族譜序、1926年(民國15年)跋詞、重修族譜序、1926年(民國15年)序、1931年(民國20年)重修族譜并石印序、重修族譜序、兩家族譜序、1931年(民國20年)序、1931年(民國20年)續修族譜序、世系總綱。
《族譜》言:“吾王氏本岳姓,居河南彰德湯陰縣,因宋末避秦檜之害,始遷于青州府安邱縣解護莊,”王氏本岳武穆之后裔,原居湯陰,因避災而遷居安邱,是為安邱王氏的來源。岳飛的子孫因岳飛曾被封為“武穆鄂王,”其遷安邱的岳飛支裔即“以官(王)為姓,”岳飛的一支遷云南省安寧縣,其《岳氏宗譜》以岳飛的父親岳和為第一代,至今已歷37代,800余年,譜書記載岳飛的某子在岳飛被害后降了金,金廷任為女真千戶,征西大將軍,名更為阿羅不花。
阿羅不花之子隨母親佟氏為姓,世襲千戶,1371年(明洪武四年),佟豆蘭貼木兒率部族赴高麗后又隸于李成桂麾下為軍官,改為李姓,叫李豆蘭,后改其名為李之蘭。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豆蘭任李氏朝鮮知門下府事、判都評議使司事、左參贊,封青海泊,其后世子孫又于20世紀初遷于中國。這份《王氏族譜》為研究岳飛及岳飛家族以及民族史等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2、岳飛出身貧寒,他的一身功夫,是從哪里學來的?
很遺憾,岳飛并沒有什么出神入化的功夫因為中國古代軍隊內部有自己的教官古稱“教頭”。軍營有自己獨成一體的文化,“軍事教頭”也通稱為“槍棒教頭”比如:宋朝時期梁山好漢林沖,就是禁衛軍槍棒教頭,出神入化的武功并不適合沙場博斗,有以下幾點原因:①戰場上尸橫遍野雜亂異常,如采用各種套路武術與博斗術,在戰場上跳來跳去,一腳踩空,或落腳時被膈了一下,馬上自己就摔到了,敵兵馬上沖過來補一刀,
真正的戰場兵士腳都是在地上趟著走,俗稱“趟地”。②戰場士兵皆穿鎧甲,與頭盔,鎧甲上又有角楞刺,你用拳腳打敵兵,人家不痛,你反而手腳疼的要命,③你武功再高,能敵過騎兵的橫沖直撞嗎?答案是不可能,所以為求自保,教習士兵練習槍棒等長兵器才是自保的根本更素,否則你打騎兵馬一拳,戰馬一腳蹬死你。哪個劃算?那么,戰場上的軍人不練武術練什么?①可以從古代武舉科考中發現,武舉考試中,最常規的老三項千年不變,為;騎射,舉大石,舞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