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說吧,傳統(tǒng)武俠小確實是沒有市場了,就算是在起點豆瓣,也是如起,起點豆瓣有的,只是新武俠小融合了異能、都市英雄、玄幻、軟科幻等因素的武俠小說穿了,就是披著武俠的外衣罷了。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江湖小子》、《武林外史》等,總之,江湖縱有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武俠小說里所說的「江湖」在哪里?
人生無處不江湖,因為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看似是一個很遙遠很虛構(gòu)的地方,但是它與河流、湖泊并無關(guān)系,也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場所,它是指四處流浪、闖蕩、游俠、賣藝、賣藥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義。指遠離朝廷與公家的民間;在許多中國文學中,尤其是武俠小說中,江湖則是俠客們的活動范圍;甚至也是黑社會的代稱,
古籍中提及“江湖”,大多表示漂泊于政府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廟堂”,或者朝廷)之外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如官場不得志的士大夫可用身處江湖、漂泊江湖等詞句來形容自己的流離處境,在唐傳奇中,江湖亦表示遠離朝廷的民間社會,到了宋元話本中,“江湖”則演變成了斗毆比武的場所。元末明初的經(jīng)典章回小說《水滸傳》,更將人們心中的“江湖”定位在“黑道”與“游俠”等概念上,
此一概念沿用發(fā)展至近現(xiàn)代,融入流行文化中,(尤其是武俠文化中),江湖被用來指武俠們的活動圈子,江湖即武林,武林即江湖。用法如: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江湖小子》、《武林外史》等,據(jù)目前考證,《莊子》是第一部使用“江湖”這個名詞的著作,原意均指河流和湖泊。但作為寓言性、啟示性作品,這個詞被賦予了“在(官方)控制之外”的含義,具體如下:1.《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而無所容?”2.《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第六》,《莊子·外篇·天運第十四》:“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第六》:“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4《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莊子·外篇·達聲第十九》:“夫以鳥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5.《莊子·外篇·山水第二十》:“夫風狐云豹,棲于深林,伏于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饑渴隱約,猶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羅機辟之患。
其他典籍里面的“江湖”:1.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范蠡“乃乘舟浮于江湖,”2.李商隱《無題》:“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3.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關(guān)于“江湖”的名句有很多,古龍曾經(jīng)說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說出了江湖的險惡與人心難測。
就像那句俗語那樣“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武俠宗師溫瑞安也說過“人,總要有點江湖‘匪氣’”,這句話其實道出了江湖的黑暗與復雜,這有點黑社會的味道,總之,江湖縱有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武俠小說里面的江湖,太過于腥風血雨,殺戮太多,而如今的江湖,人心叵測,機關(guān)算盡,還是要善于保護自己因為,即便你配劍尚未備妥,可出門便已是江湖更多精彩,盡在“江湖茶館”,歡迎關(guān)注!。
2、傳統(tǒng)武俠小說,除了起點和豆瓣之外,去哪里發(fā)表比較好?
這么說吧,傳統(tǒng)武俠小說,確實是沒有市場了,就算是在起點豆瓣,也是如起,起點豆瓣有的,只是新武俠小說,融合了異能、都市英雄、玄幻、軟科幻等因素的武俠小說,說穿了,就是披著武俠的外衣罷了,據(jù)我所知,還有一部分報刊雜志在登武俠小說,我只知道一本今古傳奇-武俠版,不過,好像改為旬刊了。武俠小說的式微,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