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不主動撤軍,結果很難說。如果丟失了荊州,就算關羽退回四川也沒有意義了,因為曹軍接下來就會像歷史上一樣去堵出川路口防止季漢(蜀國)出兵,而且關羽已經58歲了,在漢代算是高壽了,就算沒有死于戰亂,接下來想要在戰場上活躍的機會也不多了,反之如果荊州沒丟,關羽成功穩住了局勢,那么蜀國此時坐擁漢中,上庸,關羽依舊坐鎮荊州,三分天下的戰略并沒有被破壞,蜀軍依舊對襄樊構成夾擊威脅,那么曹魏集團就要長期屯扎大量兵力在襄樊防備劉備。
1、如果三國時期關羽沒有失荊州、敗走麥城,蜀國的命運會怎樣?
應答,如關羽沒走麥城,一樣亡國,其理由是,劉備不冷靜,關羽走了就舉大半兵力報仇,忘了強大的魏國隨時消滅他們,孫,吳聯盟才有唯一生存的機會,這應該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意思,也就是基本國策,但事實上已蜀,吳爭守荊州,相互削弱,還伐魏,有意拿雞蛋砸石頭,嫌自己死得慢了,魏魚翁得利,后有諸葛又重新修復孫,劉,兩家關系但太晚了,吳國已超出蜀國許多,蜀國內部混亂,將相不和,君臣不和,無人可用,最起碼缺少治國之能人,哪有不敗之理,因劉禪當時已失去自由,也無權,基本有諸葛說了算,(這里說一下,這個阿斗是聰明之人,不是扶不起來),三國之間的事,誰也說不清楚,要看站在歷史的角度,還是演義角度去看,去分析,探討探討沒有誰能去統一認識,也沒有誰有這個能力,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這必競是歷史,沒有誰親自看過見過,再見!。
2、關羽如果不大意失荊州,蜀國諸葛亮北伐有可能成功嗎?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關羽不失荊州,諸葛亮北伐有可能成功,如果的事,誰敢保證百分百的不成功呢?但豹眼看來,成功的幾率很小,幾乎跟沒有差不多。01首先看一下北伐的目的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他要北伐就是想: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是說先把曹魏給滅了,清除了奸兇,把漢室興復,讓劉禪回到舊都做皇帝。
至于獻帝,劉備、諸葛亮已經給他開了追悼會,即便有人說獻帝還活著,那就請回來做個太上皇,皇帝就別干了,至于這個舊都,是洛陽還是長安,那就看情況。打到長安走不動了,那就是長安;如果能繼續東進,占領洛陽,那就是洛陽,舊都一事,看情況再說。02北伐成功的條件就按照上面說的這個情況,如果北伐成功,需要啥條件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占據荊、益,靜待天下之變,
然后再北伐,達到北伐的目的。毛主席說,諸葛亮這個戰略本身就是錯誤的,兵力本來就少,再分兵出擊,很難取勝,豹眼是聽毛主席話的好學生,但相信諸葛亮這一回。不管諸葛亮這個戰略正確與否,權且認為隆中對的戰略是正確的,就以此分析一下看看,第一,諸葛亮所說的荊州,是不是全部的荊州?即便不包括曹操占據的南陽郡,起碼是剩余八郡吧。
湘水劃界之后,劉備僅僅控制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這還是諸葛亮說得那個荊州嗎?第二,諸葛亮沒說漢中張魯一事,在其眼里取漢中就是探囊取物,啥時候想北伐,百姓簞食壺漿,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等著劉備大軍前來。第三,靜待天下之變,究竟如何變呢?管它呢,等著就是,譬如,曹操死了,曹丕荒淫無道,誅殺司馬懿等有功大臣,自亂陣腳,不攻自滅;孫權也被刺客殺死,劉備與東吳有合同,東吳首先投降蜀漢等等。
03北伐不可能成功守住荊州是北伐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就是說,要想北伐成功,必須守住荊州;但守住了荊州,不一定北伐絕對成功,需要看其他條件是否具備。關鍵是靜待天下之變,能否按照諸葛亮所設想的如約到來,第一,孫權沒有死,而且一直活得很好。孫權在世時,東吳一直非常穩固,夷陵之戰就是佐證,不敢保證,夷陵之戰的劉備加上關羽的荊州兵力,就能夠滅掉孫吳。
這個似乎跑題,說的是北伐,不該扯孫吳太多,但劉備可以不去招惹孫吳,但孫吳不一定就永遠不再惦記荊州屬于劉備控制的那疙瘩。湘水劃界,就是孫權趁曹操奪取漢中之際,乘機收回的長沙、桂陽二郡,諸葛亮希望孫劉聯盟穩固,等劉備滅掉曹魏再來對付孫權,但孫權不傻,會等著你去滅曹魏嗎?總之,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孫權虎視眈眈,不會一直與劉備隔著湘水喝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