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復榘的部隊最終拱手相讓山東后,只有正規(guī)軍的三個軍帶在身邊,而留在山東境內(nèi)的民軍則基本失去了控制,有的被后來的省主席沈鴻烈收編,有的干脆加入了八路軍。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陸軍二級上將韓復榘被任命為“第五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所以這個第3集團軍就是他的基干兵力所在,不過在該集團軍下轄的四個軍中,臨時劃歸其指揮的第51軍是東北軍余部,軍長于學忠同時被任命為集團軍副總司令,另外三個軍第12軍、第55軍、第56軍那就是老韓的基本盤,也是他統(tǒng)治山東時期逐漸擴充起來的軍事基礎(chǔ)。
按我軍傳統(tǒng)的“三三制”來算,一班9人,一排27 正副排長和幾個員,約30多人,一連約120~130人,依次來推,一營將近400人,一團就是1300人左右,但團一級可能還配有特種營等,可能超過1500人以上,一師(旅)的作戰(zhàn)單位就不是單單的三個團了,應該配有炮兵團,摩托化團等兵種,人數(shù)可能就達5000以上了,集團軍就是多兵種混合編制作戰(zhàn)部隊的軍級單位,加上后勤保障,戰(zhàn)略支援,陸航、裝甲、防化、工兵等師旅團,總?cè)藬?shù)至少在30000~50000人以上,如果是主力集團軍,也就是說集團軍中的王牌部隊,總?cè)藬?shù)就不止50000人了,多的可達七八萬人。
2、民國時期,占據(jù)山東7年之久的韓復榘,究竟有多少部隊?
19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陸軍二級上將韓復榘被任命為“第五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所以這個第3集團軍就是他的基干兵力所在,不過在該集團軍下轄的四個軍中,臨時劃歸其指揮的第51軍是東北軍余部,軍長于學忠同時被任命為集團軍副總司令,另外三個軍第12軍、第55軍、第56軍那就是老韓的基本盤,也是他統(tǒng)治山東時期逐漸擴充起來的軍事基礎(chǔ),
(韓復榘)韓復榘是1929年5月投蔣的,旋被任命為第三路軍總指揮,他和石友三的聯(lián)袂倒戈,也標志著西北軍這個軍事集團開始走向沒落。老韓的第三路軍當時部隊并不多,下轄兩個步兵師(第20師和第29師)、一個騎兵師(騎兵第1師)和一個混成旅(第1混成旅),聽起來番號挺多挺嚇人,其實三師一旅加一起攏共只有27000多人槍,
1930年9月韓復榘奉命主魯,終于有了自己一塊很大的地盤,到抗戰(zhàn)爆發(fā)的七年間,韓復榘一邊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來弄錢,一邊大肆招兵買馬和收編土匪以擴軍,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他已經(jīng)有了四個軍的番號:第6軍、第12軍、第55軍和第56軍,其中第6軍所轄各師在成立集團軍時被劃入其他各軍,所以該軍成為了空番號,不久被裁撤,后來轉(zhuǎn)授給甘麗初統(tǒng)領(lǐng)的中央軍。
(第三路軍總指揮)在韓復榘基本部隊的三個軍中,第12軍軍長孫桐萱,下轄第20師和第81師,其中第20師為三旅六團編制,第81師為兩旅四團編制,全軍十個步兵團加直屬部隊22000余人,是老韓的主力部隊,第55軍軍長曹福林,下轄第29師和手槍旅,其中第29師為三旅六團制,手槍旅兩個團(旅長就是那位吳化文),全軍八個步兵團加直屬隊約18000人。
第56軍軍長谷良民,下轄第22師和第74師,其中第22師為為三旅六團編制,第74師為兩旅四團編制,全軍十個步兵團團約20000余人,另外還有集團軍和各軍的各直屬團級建制,雜七雜八共約40個團左右,所以第3集團軍在去掉東北軍的51軍之外,韓復榘掌握的三個軍和直屬隊總兵力在65000人至70000人左右,比剛來山東時翻了一番還多。
(于學忠)由于當時山東是個擁有近4000萬人口的大省,所以韓復榘的部隊編制人員比較充實,比如在德州抵抗日軍第10師團的進攻戰(zhàn)役中,由于老韓已經(jīng)決心保存實力,為掩護其主力部隊撤出山東轉(zhuǎn)進河南(李宗仁聞迅暴跳如雷),命令第81師243旅的第485團留在德州城斷后,根據(jù)史料,該團團長陳延年以下尚余兵力1814人,這還是經(jīng)過月余抗戰(zhàn)有一定損失后的數(shù)字,可以得見韓部各主力團的兵員普遍在2000人以上。
這是正規(guī)軍部分,韓復榘身兼“山東省主席”還有統(tǒng)轄地方部隊的權(quán)力,在魯期間曾經(jīng)組建了四路民軍20000余人,當然也屬于他的實力所在,所以老韓能夠掌握的總兵力當在85000人至90000人之間,并沒有達到10萬之數(shù),不過也差不許多了,韓復榘的部隊最終拱手相讓山東后,只有正規(guī)軍的三個軍帶在身邊,而留在山東境內(nèi)的民軍則基本失去了控制,有的被后來的省主席沈鴻烈收編,有的干脆加入了八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