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濟南大明湖有哪些歷史故事。多少年來,除鵲華橋外,并沒有其他橋,也看不出有其他橋的痕跡,進入了大明湖,無非就是一個有橋,有水,有植物的公園,大明湖里有“四怪”——蛙不鳴,蛇不現,久旱不涸,久雨不漲,鵲華橋名字的來歷有一種說法過去出大明湖正門(現在的南門)往東不遠,有一座東西向的舊式拱形石橋,那就是鵲華橋。
1、濟南大明湖有哪些歷史故事?
如果說濟南大明湖有哪些歷史故事?那一定離不開“四怪”!大明湖里有“四怪”——蛙不鳴,蛇不現,久旱不涸,久雨不漲。其中“蛙不鳴,蛇不現”的歷史故事就十分有趣!一種說法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濟南,游覽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勝后,于中午來到了大明湖畔的歷下亭休息,真龍天子降臨大明湖,自然也就驚動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齊鳴,眾蛇匯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鳥飛蟲跑,一眾生靈都希望能夠一睹天子龍顏。
但已經非常疲憊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鳥啊的不知趣的在這里湊熱鬧,于是龍顏大怒,一拍桌子,頒下一道圣旨,命令:“蛇歸洞,蛙不鳴,”眾生靈見龍顏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張張的溜掉了。從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見不到蛇了,也聽不到蛙鳴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很久以前,大明湖邊有家有錢有勢的員外,員外的家事全由他的三姨太太掌管。
這位姨太太心狠手辣,綽號母夜叉,對待長工、丫環開口就罵,動手就打。特別對一個叫荷花的丫環更是看不上眼,什么難聽罵什么,母夜叉為什么對荷花如此之恨呢?因為荷花長得漂亮,而且心靈手巧,什么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是個百里挑一的好女孩。為此,老員外總不免多看她幾眼,這讓母夜叉又恨又氣,處處找茬折磨她。荷花無論怎樣拼死拼活地干活,母夜叉總沒有滿意的時候,
這天,母夜叉的兒子要荷花趴在地上,讓他當馬騎,荷花不愿意,母夜叉就對她一頓毒打,又把全家所有的衣物搜羅起來,讓荷花到大明湖去洗。荷花在湖邊一面洗衣服一面流淚,她抬頭看看在湖面自由飛翔的水鳥,低頭看看湖中游來游去的魚兒,心想自己的命怎么這么苦啊,哪怕變成小鳥、小魚也比在員外家強啊。正在她遐想的時候,母夜叉手里拿著鞭子來到了湖邊,她邊打邊罵,罵荷花偷懶耍滑,打的荷花臉上脖子上一道道的血痕,
都說兔子急了也咬人,荷花實在是忍無可忍,伸手奪過鞭子和母夜叉廝打起來。母夜叉想把荷花往湖里推,荷花緊緊拉著母夜叉的衣襟不放手,結果“撲通、撲通”兩個人一同栽進了大明湖,雙雙沉入湖底淹死了,在閻王殿,荷花仙子和白蛇仙子都來要荷花,閻王把荷花給了荷花仙子,荷花真的變成了一朵美麗鮮艷、亭亭玉立的荷花;閻王依據母夜叉的惡行,把她變成了一只不會叫的蛤蟆。
2、濟南大明湖的橋好美,有沒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啊?
鵲華橋鵲華橋原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南門東側,百花洲北側,為一座東西向單孔石拱橋,橋下通連大明湖與百花洲,該橋始建于宋代,曾因百花洲而稱為百花橋,又名白雪橋,元代改稱鵲華橋(一說百花橋位于百花洲南,與鵲華橋兩橋相望),明代曾重建,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及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兩次重建。
原橋因侵華日軍破壞,橋面凸凹不平,坡陡路滑,造成行車隱患,1946年被拆除,改建為木板平橋,后分別在1948年和1953年更換為石板平橋和鋼筋混凝土平橋,1983年拓寬明湖路時再次改建,橋面與路面持平,已看不出原橋的痕跡。鵲華橋名字的來歷有一種說法過去出大明湖正門(現在的南門)往東不遠,有一座東西向的舊式拱形石橋,那就是鵲華橋,
大概當時大明湖北岸的高大建筑很少,空氣也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污染,游人站在橋頂向北眺望,就可以看到濟南北郊含黛呈秀的鵲山和華山。因此橋就以“鵲”“華”名之了,從以前的記載看來,古鵲華橋之南的百花洲上有一座“百花橋”,兩橋相望,中間有百花洲,《歷城縣志》上又說:過去的百花橋,就是現在的鵲華橋。到了元朝,才把百花橋改名為鵲華橋的;而與此同時,又把南面另一座橋命名為百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