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養蠶的地方不少,九十年代河南社旗大面積種胡桑家家都必須養蠶,后來沒有好的收獲,大家都不養了。河南的信陽地區養蠶人較多,你可以網上查找,不知題主所問的河南特色指哪個方面?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省域面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河南的北、西、南三面為山地環抱。
1、河南地區哪里有專業的養蠶廠?
謝謝!河南省養蠶的地方不少,九十年代河南社旗大面積種胡桑家家都必須養蠶,后來沒有好的收獲,大家都不養了?,F在只有各地山區僅僅有零散小戶在養蠶,不成規莫,河南的信陽地區養蠶人較多,你可以網上查找。養蠶是古代皇帝關心的大事,現代的化纖和棉花的出現,養蠶業也就越來越少了,有朋友每年養了一點,三年時間可以做個正宗的蠶絲被。
2、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于河南燴面的發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因為相關歷史文獻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源地卻能找到相關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而合記燴面則講述了其傳奇色彩。據說是合記老板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店,一天八路軍來面館吃面,恰逢日軍飛機來轟炸,在躲避轟炸過后,面就涼了,老板靈機一動,將涼面投入沸滾的羊肉湯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將士大悅,老板始知,用羊肉湯來燴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記燴面就誕生了,因此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
從上面兩個記載來看,燴面應該是近代的做法,特別是鄭州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設立省會之前在全國基本是沒有什么名氣的,而下面方城燴面的來源則能從側面證實一下燴面的由來。它也是講述了日本人侵華期間,一飯店的倆年輕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個醒來后餓的不行,正好他們被炸的地方是飯店廚房,高湯、羊肉、粉條、木耳、金針還有鵪鶉蛋都有,于是就著沒炸掉的鍋臺做了一頓飯充饑,
而當地文獻也記載了方城在上世紀39年至40年被日軍轟炸的歷史。民國三十四年秋八月,日本投降,在方城縣全城歡慶的煙花里,在孔廟的舊街上碗香居的原處,一家飯鋪隆重開業,紅綢繞邊的黑底金字匾額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方城燴面!大門上一幅對聯寫得好,上聯是:一碗飯饃菜湯齊全;下聯是:全國人老中青喜歡;橫批:日本滾蛋!綜合來看,由于河南沒有知名的菜系,加上與其說是河南燴面,倒不如說是鄭州或者方城燴面更恰當些,因此這道面應該是一種以前底層生活居民的用餐,從其配料來看更像是過節時改善生活時吃的,因此起源已經很難探究,倒是兩個關于抗日的傳說給這道面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3、河南有什么特色?
不知題主所問的河南特色指哪個方面?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省域面在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古代中國分為九州,而豫州居九州中部,素有中州,中原之稱。河南有全省面積有I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近億,全省有18個地級市,一百多個縣。河南的北、西、南三面為山地環抱,東部平原遼闊。全省26%為山地,18%為丘陵,56%為平原、河谷和盆地,
河南的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猶其是小麥產量占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以鄭州市和漯河市為代表的食品工業比較發達,三全、雙匯等食品工業最為著名。號稱中國人的大廚房,還有各地所產的五谷雜糧及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河南省的文化歷史積淀沉厚,最具代表的就是省博物院,那里所陳列的每一件文物就能反映出中華古文明的由來。還有安陽的文字博物館,那可是方塊漢字的誕生地,
一片片甲骨上所刻的字符,記述著先人們活動的足跡。當然最具文化特色的是少林寺和陳家溝的太極拳,喜歡中華武術的朋友不妨到此一飽眼福,還有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龍門石窟為中國古代三大石窟之一,而白馬寺為中國最早的佛寺,建于公元68年。洛陽牡丹甲天下,更是名符其實,開封的龍亭、相國寺和清明上河園,南陽市是醫圣張仲景故里,城東的醫圣祠就是為紀念醫圣而所建,還有孔明出山之前的躬耕地臥龍崗,雄居崗上的武侯祠氣宇軒昂,雕梁畫棟,充滿了智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