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河南變蛋和南方變蛋是有區別的,河南變蛋顏色金黃色,晶瑩剔透,南方變蛋顏色呈黑色,變蛋剝皮就可以吃,也可煮粥,我們河南變蛋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變蛋,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涼拌變蛋的做法。我自己有時也會做變蛋,我們一家人也都喜歡吃變蛋。
1、變蛋是怎么制作的?怎么做變蛋好吃?
河南開封變蛋配方和制作過程是怎樣的?先說一下做變蛋用到的材料:生石灰,食用純堿,還有鋸末。這里要強調一下,一定要是生石灰,熟石灰是做不成變蛋的,怎么判斷是生石灰還是熟石灰呢?從外形上來看生石灰一般是塊狀的,熟石灰是粉末狀的。再說一下生石灰和食用純堿的比例是5:1,也就是1斤生石灰,配2兩堿,現在以用1斤生石灰為例,說一下制作變蛋的具體步驟:第1步:準備一口鍋,把100克堿面放到鍋里,鍋中倒入少量的熱水把堿面化開。
一定要用熱水,涼水化不開,第2步:把500克的生石灰倒入鍋中,然后往鍋中流量多次的加入熱水,邊加邊攪拌,把石灰攪和成灰漿,注意一定要攪拌均勻。加水量的多少,我們可以這樣判斷:把一個雞蛋放到灰漿里面,雞蛋露出一半,這時候灰漿的稠稀度就正好,在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生石灰加水的過程也是生石灰放出大量熱量的過程。
所以說加水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燙到了,灰漿調好以后,這時候的溫度特別高,一定要等灰漿自然放涼了,徹底放涼了以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第3步:灰漿徹底放涼了以后,把雞蛋放進去,雞蛋包裹上灰漿,撈出來,放到鋸末堆里,均勻地裹上鋸末,然后放到沒有破損的塑料袋兒里。等到所有的雞蛋都裹上漿,裹上鋸末,把塑料袋口扎結實,密封好,不能有一點漏氣,
放在陰涼的地方,春秋季節七八天就變好了。夏天只要三四天,冬天時間要稍長。第4步:算著時間快要到了,就要勤觀察,變好的變蛋,放在手里顛一顛,會有顫抖感。這時候都已經就要把變蛋從塑料袋里拿出來,放在陰涼的地方晾干,這樣變蛋就制作完成了。我自己有時也會做變蛋,我們一家人也都喜歡吃變蛋,下面圖中的變蛋是我自己變的。
2、“變蛋”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變蛋”是腌蛋的一種,鹽腌的蛋叫咸蛋,石灰腌的叫變蛋,最早叫“灰滾蛋”,后來細分為“皮蛋”和“松花蛋”,前者習慣叫做“變蛋”,雞蛋做的,后者是鴨蛋做的。盡管西方把變蛋列為最惡心的食物,但絲毫不影響國人對它的喜愛,從廣為流傳的多版本民間故事里,就知道變蛋的出身是多么的神奇,受歡迎。最早的說法,明朝泰昌年間(公元1620—1621),江蘇吳江縣城的一個小茶館的老板,平日懶惰,剩茶都懶得出門倒掉,順手倒進屋里廢灶臺里,
一日清理,扒拉出一堆的鴨蛋。原來小老板養的幾只鴨子偏愛在廢灶臺里下蛋,灶里的草木灰和廢茶葉把鴨蛋裹得嚴嚴實實,扒拉中摔破幾個,看到鴨蛋并沒壞掉,而是通體琥珀一樣黝黑閃亮,凝固彈性,大膽的嘗嘗,卻是又香又好吃,于是世間就有了變蛋。還有一個說法,二百年前的天津一位鄉村的孝子,為健在的母親提前做了一口棺材。
在后柴房放置一段時間后,為了防潮,叫人往棺材里裝進一些石灰和草木灰,第二年母親過世,清理棺材時扒拉出百十枚雞蛋,也是平時幾只母雞在里面下的。摔開不破彈起,顏色金黃,想著本是雞蛋,就咬口嘗嘗,煞是好吃,于是世間就有了變蛋,比較靠譜可信的傳說,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剛開始搞事情,還沒打得天下的時候,為了補充士兵的營養和食物,派陳友諒在洞庭湖一帶大量收購鴨子和鴨蛋。
當地的鴨農就告訴了鴨蛋不用煮熟可以吃的法子,把鴨蛋用鹽、石灰和草木灰包裹起來,還方便大量儲存和運輸,所以至今當地還有叫變蛋為“灰滾蛋”、“鹽灰蛋”的。最近的變蛋故事更是有趣,說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建交前,基辛格秘密來中國很多趟,在其中的一次秘密會談時,周總理在中南海招待餐中上了一道皮蛋,基辛格完全的被這盤晶瑩透亮的藝術品迷住了,問總理道:“這個玻璃做的鳥蛋是吃的嗎?”知道原委后大發感慨:都說美國科學發達,發明了玻璃紙玻璃杯玻璃球,中國更厲害,發明了玻璃蛋,還這么的好吃,不虧五千年的文明大國??!當下我國的變蛋早就是一個很大的產業,不僅能滿足國內需要,還大量出口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