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起兵于南陽,目的為推翻王莽王朝,所用主要干部多來自南陽一帶,可以推想,隨其征戰的兵卒及后勤物資保障供應也多有南陽提供,也就是說南陽為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立下了頭功,故南陽又稱帝鄉。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
1、劉秀起兵于南陽是正確的嗎?
毛澤東主席生前博覽群書,尤其是對中國歷史了如執掌。他老人家早在上世紀的1948年11月4日聞聽南陽解放的消息后,在西柏坡的民房里奮筆疾書,寫下了《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的新聞稿,其中有一段內容現引用于此:“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與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與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
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此段文字不長,寫得清楚明白,劉秀起兵于南陽,目的為推翻王莽王朝,所用主要干部多來自南陽一帶,可以推想,隨其征戰的兵卒及后勤物資保障供應也多有南陽提供,也就是說南陽為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立下了頭功,故南陽又稱帝鄉。就是當今在南陽民間還有很多與后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的傳說古事,
2、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南陽說”諸葛亮,劉秀在今南陽市,對嗎?有何依據?
古南陽郡涵蓋今南陽市域,今南陽市領有古南陽郡三分之二轄境。古今”南陽”的中心均為南陽城——宛城;宛城做為古南陽郡城和今南陽市主城,自身就是狹義的“南陽”,史書典籍中南陽與宛城互見的例子不勝枚舉,史載“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從來就不是“南陽”,與“躬耕于南陽”無關。今襄陽漢水以北區域(約2千k㎡左右)和南陽周邊其它地市部分轄區兩漢時屬南陽郡管轄,并不影響今南陽市做為兩漢南陽郡文化和歷史的承載主體,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競相吟詩作對、懷賢詠志之處,更是官修史志記載的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躬耕南陽”是華夏文明史璀璨印記,”南陽諸葛廬”做為這一文明印記的歷史載體,成為漢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題主的邏輯,”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那現代中國也不是漢朝的中國了,請問:兩漢歷史為什要納入中國古代史呢?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
市場經濟時代的某地域、群體,為一地之私,用偽學術手段給歷史重做“定論”,通過制造歷史虛無來消解正史,肢解國人文化、價值、信仰,表面上反映的是歷史爭議,實際上是道德操守問題,極度不自信,才需要苦心孤詣編織“定論”為自家歷史包漿,獲取虛幻的存在感。探討歷史,共同抗疫;今值清明,國旗為同胞而降,致敬英雄,共悼逝者!,
3、光武帝劉秀到底是哪里人?是襄陽人嗎?
史書上記載劉秀是南陽郡蔡陽人,大概位置是如今的湖北省襄樊一帶。歷史上各朝代的開國皇帝里,劉秀的知名度不算很靠前,但確實是挺傳奇的一個人,當然這不排除史書的美化,首先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文化程度相當高。我們最熟悉的劉邦、朱元璋這類開國者都是出身草莽,流氓習氣普遍很濃,事實上按我們一貫的認知,能成大事的也大多是這種人,
但劉秀卻算是知識分子出身。他曾就讀于太學,這是當年的最高學府;奪取天下后,也沒有其他皇帝常見的那些打擊知識分子的舉動,不知道是不是受這位開國君王的影響,整個東漢時期的社會風氣都比西漢保守內斂,儒學也格外興盛。盡管如此,劉秀打仗也毫不含糊,昆陽之戰就是標志性戰役,他先是說服八千昆陽守軍堅守孤城,然后親自率領十三人殺出重圍調集援軍,召集到援軍一萬多人。
然后趁流星墜入敵營,王莽士兵人心惶惶的時候殺到,親自斬首數十級,夠傳奇了,此外,劉秀性格溫和,稱帝后沒有誅殺功臣,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他的個人能力非常強,“云臺二十八將”哪個都不比他強到哪去,不用擔心哪個尾大不掉;和陰麗華的愛情也讓后人津津樂道,那句著名的“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就是代表,還有對兄長劉縯的感情等等,至于“劉秀當為天子”之類的讖語就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