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是知了的一種,這種知了初夏時開始脫売。一般歇后語會說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這種知了又種蟬,是生話在垃圾地臟處,屎売螂變的,顏色呈棕黃色,知了叫只會一種音,不會換音,而嗚只有三分鐘左右就休息一陣,輪回叫喚,東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以洛陽話基礎(chǔ)音形成了全國通用的雅言。
1、“知了猴”用你的家鄉(xiāng)話怎么說?
謝邀!我不知道“蟬”也叫“知了猴”。一提到蟬,就想起小時候夏天頂著烈日捉“翼子”的情形,我這里說的“翼子”就是家鄉(xiāng)話對“蟬”的叫法。“翼子”不像天牛那樣好捉,它高聲鳴唱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大樹的主桿上端。看著它叫得歡,等你爬上了樹,剛要接觸到它的時候,它會急促地一聲尖叫,振翅而飛,又不知它落到了哪一棵大樹之上,
關(guān)于“蟬”這個小小的昆蟲,,可能有許多要說的話題。它的形體,翼翅,觸角,叫聲都有寓意,唐代詩人虞世南,寫過一首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這首詠物詩,看似處處著眼于“蟬”,實則借蟬的飲露、聲高遠(yuǎn)來比喻做人的清高純潔,托物言志,極有意蘊。再有一首清代袁枚的詩《所見》,則寫得意趣橫生,讀來身臨其境,
把炎炎夏日里的氛圍通過一首小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小小的“蟬”,自古入詩入畫,意蘊無窮,妙趣橫生,我們不該油炸了吃它。至于“蟬蛻”可以入藥,那是它的又一功用,小小的昆蟲,也是人類的朋友,無論它們在哪里,我們把它們叫什么,愛護(hù)它們,如同愛護(hù)我們地球家園的伙伴一樣,這才是對的。
2、金蟬是我們說的知了嗎?
金蟬是知了的一種,這種知了初夏時開始脫売,往往在初夏后第一場透餡雨后從潮濕地下爬到草本科或樹干上脫殼,成草綠色。但個頭不大,一般在三時進(jìn)開始鳴叫,聲音特別悅耳,不斷音,可發(fā)高低音輪換嗚叫,長時一般堅持五至七分鐘不歇息。但到近秋時就換了聲調(diào),變成笛一一嗚,笛一一嗚地叫,當(dāng)?shù)胤窖杂址Q笛嗚,第二種就不叫金蟬了。
這種知了又種蟬,是生話在垃圾地臟處,屎売螂變的,顏色呈棕黃色,個頭較大,一般在交伏時才鳴叫,但聲音要比金蟬差一些。一般歇后語會說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對于知了來說,無論是哪一種,雄的尾部帶有硬尾,是不會鳴叫的,只有雌性才嗚。知了叫只會一種音,不會換音,而嗚只有三分鐘左右就休息一陣,輪回叫喚,伏后結(jié)束一生。
3、夏天來了,還記得小時候捉蟬的趣事嗎,你們那蟬用家鄉(xiāng)話怎么說?
剛從土里爬出來還沒蛻殼的叫爬叉,蛻了殼的叫肚咾(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個字),所以,沒蛻殼的又叫肚咾龜,因為爬叉都是晚上才從土里爬出來,所以叫摸爬叉,通常都帶著手電筒在樹干上照著尋找,就不細(xì)說了。說說如何捉肚咾吧,弄點小麥粉加水和成塊,再在水里洗成面筋,將面筋粘在長竹竿的頂端。站在樹下,看準(zhǔn)樹上的肚咾,小心的將竹竿上的面筋貼近肚咾的翅膀,就可粘住,
小時候還經(jīng)常見到馬車,獲得馬尾毛很容易。將馬尾毛一端系在長竹竿頂端,另一端打一個比肚咾的頭部大一些的活結(jié),同樣小心的將竹竿頂端靠近肚咾,慢慢的將活結(jié)套在肚咾的頭部,向下收回竹竿,活結(jié)被收緊,同時驚動肚咾,不過,肚咾越掙扎套的越緊。上面兩種方法多少都有點技術(shù)含量,還有較粗暴點的方法,晚上,在樹下點燃一堆火,然后,晃動樹干,大樹就往樹上扔坷垃,肚咾受到驚嚇,就會飛起來并且向著火堆方向飛來,
4、安徽阜陽、亳州的有些人為什么說河南話呢?是口音相似嗎?
安徽亳(bó)州和阜陽以及河南大部分區(qū)域,看似兩個分屬不同省份的地區(qū),方言竟然是一模一樣的,有什么淵源嗎?1、兩地同屬中原官話地區(qū)中原官話是起源于中原地區(qū)的方言,以河南為中心輻射至山東西南、安徽西北、山西南部以及陜西等地區(qū)。從語言分區(qū)來看,安徽亳州也是同屬中原官話地區(qū),兩地人員交流起來,沒有絲毫障礙,完全不需要“翻譯”啊,不信就來瞧瞧:兩地人員交流起來,沒有絲毫障礙!女:夜個晚黑來你家能啥來?水筲、鍋拍子嫩響小小蟲進(jìn)家了?男:白啰啰,俺木能啥,起床喝匪,拿匪舀子,能翻了匪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