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簽署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跟隨索額圖,與俄國訂立尼布楚條約以保大清北部邊境,所以有人說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不平等條約,尼不楚條約是清政府對侵略中國的俄國發(fā)動軍事打擊并取得相當(dāng)戰(zhàn)果后的談判和簽約。
童國剛童國剛(?-1690),清朝大臣佟佳氏,滿洲正黃旗人,太保親王佟圖來長子,孝皇后之弟,康熙皇帝之叔。康熙元年(1662年),三等上等赤坭哈番被授予內(nèi)政大臣一職。康熙十六年(1677年),榮立一等功。康熙二十年(1681年),黃旗授漢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跟隨索額圖,與俄國訂立尼布楚條約以保大清北部邊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攻克噶爾丹,在烏蘭布通被殺。雍正初年(1723年)賜太傅。
D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又稱《辛丑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后,清政府與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匈、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簽訂的和平協(xié)定。被認(rèn)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條約簽署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歷法是9月7日,所以有“1997年國恥”的說法。
尼不楚條約是清政府對侵略中國的俄國發(fā)動軍事打擊并取得相當(dāng)戰(zhàn)果后的談判和簽約。當(dāng)時的清政府完全有能力把俄國從中國的版圖上趕走,但是沒有那么做。反而是沙皇政府乞求圍攻jaxa的時候。方案二以外興安嶺北支和亞洲大陸最北端海角為界,沒入深海。第三方案,以貝加爾湖為界。但由于蘇投談判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三個方案最終都未能實現(xiàn)。在這份文件條約中,中國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lǐng)土,將大片領(lǐng)土割讓給俄羅斯。所以有人說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不平等條約。這條約開創(chuàng)了未來列強瓜分中國,中國割地的先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