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古詩是蘇軾對自己畫像所得出的結論,也是蘇軾對自己這一生經歷的總結,蘇軾用這12個字概括自己的一生,內心的悲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于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蘇軾概括自己一生經歷的詞,蘇軾概括自己一生經歷的詞蘇軾,留下了一首獨特的古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蘇軾概括自己一生經歷的詞蘇軾,留下了一首獨特的古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古詩的題目是《自題金山畫像》,顯然是蘇軾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尤其是這首古詩的最后12個字,“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有人問我這一生的功業建立在何方?在我看來,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這三個地方是蘇軾被貶久留之地,尤其是惠州和儋州,在今天的兩廣和海南之地,在當時都屬于還沒有真正開化的地區,非常落后。蘇軾用這12個字概括自己的一生,內心的悲苦是不言而喻的。這在這首詩的前兩句當中也能夠找到佐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當時的蘇軾已經年過花甲,內心當中已經無欲無求,也可以說是心如死水;而此時的身體,一生都在到處漂泊,就好像那無法靠岸的小船,經歷多少顛簸之苦。這首古詩是蘇軾對自己畫像所得出的結論,也是蘇軾對自己這一生經歷的總結
1、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2、嘉祐元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進京應試。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3、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于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4、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眾多朋友朝夕相處。蘇軾于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3、求蘇軾生平簡介一份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蘇軾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則是蘇洵希望兒子性格和緩(蘇軾性格比較急躁),后來父親另給他取字子瞻,則與他的名“軾”更相關,且希望兒子高瞻遠矚。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后追謚文正,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書畫家、文學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余首,在文章方面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合稱“蘇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