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的兩個“年”,也因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落在陰歷的前后,所以陽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名為“春節”春節:春節它萌芽于先秦時期,形成于漢武帝時期,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來設定一年的開始,春節歷史悠久,由遠古之初的祈年演變而來。
中國元旦的日期不盡相同:夏朝以孟春的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初用秦歷。漢武帝劉徹覺得歷法太亂,就命大臣公孫慶、司馬遷創制“陽歷”,規定農歷正月為元年,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元旦。此后,中國一直沿用農歷(又稱陰歷),直到清朝末年,持續了2080年。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的公歷,又稱陽歷和新歷。并決定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被稱為新年,但不是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的兩個“年”,也因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正好落在陰歷的前后,所以陽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名為“春節”
2、 春節的由來是什么呢??春節:春節它萌芽于先秦時期,形成于漢武帝時期。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來設定一年的開始,在本義上,一年的開始指的是支歷的“立春”。當那日如“斗柄指陰”,萬物皆在蘇夢,天下皆在春,故有春節,“年”的概念來自古代歷法,盤古和三會都包含以下內容:“天帝先造干支之名,以確定其年齡之地”。根據古代的天地規律,確定了四季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年”成為四季時間的總稱,地球繞太陽一周,在歷法中稱為一年,周而復始,永無止境。春節簡介: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的開始,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年初一”,俗稱過年、拜年、拜年、拜年等。春節歷史悠久,由遠古之初的祈年演變而來,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慶祝春節的活動,洋溢著熱鬧喜慶的氣氛;這些以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