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袁靜雪透露,袁世凱一共有兄弟姐妹9人,除老大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他幾人都是庶出。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懷疑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于輝縣,后轉至安陽。
1、袁世凱是什么地方的人?
北洋軍閥首腦袁世凱老家河南項城,清末民初有以籍貫稱呼人的習慣,故時人稱之為“袁項城”。袁世凱叔祖袁甲三是淮軍高級將領,官至漕運總督之職,袁世凱父親袁寶中是家中長房長子,所以未出外做官或投軍,而是在家辦團練以防捻軍。袁世凱在家中排行第四,袁甲三之子袁寶慶無子,所以就將袁世凱過繼為子,
袁寶慶在外做官,袁世凱從小便隨他游歷濟南、揚州、南京等地,袁寶慶對這個兒子非常溺愛,所以袁世凱從小便不好好讀書,多次參加科舉未第。1873年,袁寶慶在江南鹽巡道任上病逝,袁世凱隨即便北上京師,到刑部侍郎、堂叔袁寶恒家繼續攻讀,1876年,袁世凱回鄉參加鄉試,再一次落第。后來袁寶恒病故,袁世凱見科舉無望,于是燒毀詩文書籍,決定投筆從戎,
1881年,袁世凱去山東登州投奔了父親袁寶慶好友、提督銜幫辦山東軍務吳長慶,在營中幫忙。袁世凱雖然讀書不行,辦事卻極有條理,1882年8月,中國藩屬國朝鮮發生政變,應朝鮮國君邀請,清廷派吳長慶率部前往鎮壓,袁世凱也隨吳入朝,并主持前敵營務處工作,從此發跡,走筆至此,肯定有人會問,既然袁世凱祖籍項城,但為什么死后卻葬在距此數百里的彰德洹上村呢?彰德洹上袁林里的石人,其打扮、神態與墓主神似關于此事,有一個故事。
195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來河南安陽視察,曾來袁林一游,毛澤東也曾向陪同的省、地、縣負責人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他們都語焉不詳,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后來,袁世凱最心愛的女兒袁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回答了這個問題。據袁靜雪透露,袁世凱一共有兄弟姐妹9人,除老大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他幾人都是庶出,袁世凱生母劉氏,劉氏去世時,袁世凱已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清廷頭號封疆大吏,地位顯赫。
當時袁世凱將母親靈柩運回項城原籍安葬,卻遭到長兄阻攔,袁世敦的理由很簡單,劉氏是小老婆,所以不能進袁氏祖林正穴。袁世凱與其爭執多時,袁世敦就是不答應,最后袁世凱只好將母親另尋墳地安葬,從此袁世凱與袁世敦老死不相往來,也因為這個原因,袁世凱再也不回項城老家,下野后定居在河南彰德洹上村,去世后也葬在這里。
2、河南項城人袁世凱,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你知道嗎?
河南項城人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從河南出發,走向朝鮮,走向清廷,走向共和,最后又復辟帝制,可以說有本來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有貢獻的人,結果卻因為復辟帝制而遺臭萬年,對于他的罪過,舉世皆知,那么復辟之前的袁世凱是什么樣的呢?袁世凱于清光緒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859年9月16生于河南省項城縣北袁張營村,因其叔父袁保慶沒有子嗣,其父袁保中將其過繼給袁保慶。
袁保慶官不大但是工作很出色,被河南巡撫張之萬即張之洞兄長和江蘇巡撫李鴻章聯名保奏,由刑部候補郎中提升為知府分發山東補用,于是7歲的袁世凱于1866年歲繼父赴濟南,袁保慶由隨身攜帶筆墨的習慣后來這些隨手寫下的思想感悟會變成了《自乂瑣言》一書。除了刻苦努力之外,袁保慶很有主見,1855年孝廉方正吳廷香于安徽廬江于太平軍交戰,不敵,秘密派遣其子吳長慶到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軍中求援,袁保恒不主張營救,袁保慶主張營救,
還未議決,廬江撐破,吳廷香死。此后吳長慶于袁保恒絕交卻與袁保慶友好,這位后來袁世凱投奔慶軍首領吳長慶創造了最初的條件,在濟南袁保慶請貢生王志清為袁世凱授課,1868年袁保慶升調南京,袁世凱歲袁保慶過揚州進南京。1873年南京大旱,袁保慶陪同兩江總督李宗羲一日四次登壇祈雨,致使袁保慶感染霍亂,7月17日去世,由于他為官清廉身后沒有財產只有債務,治喪成了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