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停藥后經4-5個半衰期后,血藥濃度約95%藥物半衰期的計算,當測定藥物半衰期時,藥物單次靜脈注射給藥后,可在不同時間取血檢測藥物濃度,至少取6~7個點,以判斷曲線類型,化學反應的半衰期半衰期是描述化學反應進行速度的一個理想的方法,了解藥物半衰期具有重要實際意義,在臨床上,可適當根據血漿半衰期確定給藥間隔,化學一級反應的半衰期怎么計算,原子衰變一半所需的平均時間間隔,稱為半衰期。
當測定藥物半衰期時,藥物單次靜脈注射給藥后,可在不同時間取血檢測藥物濃度,至少取6~7個點,以判斷曲線類型。若以藥物濃度的對數對時間作圖,得一直線,由直線上任意兩點算出斜率。斜率(b)=(logc1-logc2)/(t1-t2)式中c1和c2為直線上任意兩點濃度,t1和t2分別為該濃度相應的時間。當符合一室模型藥物靜脈注射后,可準確地測知兩個不用時間(t1,t2)的血藥濃度(c1,c2)后,即可代入b=-K/2.303,求出消除率常數b。k=-2.303*b而t1/2與k的關系如下:t1/2=0.693/k按該公式,可以計算上述半衰期
血漿半衰期:是指血漿藥物濃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時間。了解藥物半衰期具有重要實際意義,在臨床上,可適當根據血漿半衰期確定給藥間隔。通常的劑量間隔約等于血漿半衰期,如土霉素250mg可達有效抗菌濃度,其血漿半衰期為8小時,每8小時可給藥一次。由于藥物的半衰期各有不同,而臨床中每日給藥三次的方法是不適于所有藥物的。首次劑量加倍可加快達到平衡時血漿藥物濃度的時間,對于毒性不大且血漿半衰期很短期約物,可適當加大劑量,使其間隔時期末仍能保持有效血濃度。如洋地黃毒苷的血漿半衰期約為9天,其首次用量及維持量和間隔時間應嚴格計算,避免蓄積中毒并能保持有效血濃度。也可預測連續給藥后達到穩定血藥濃度的時間,必須經4-5個半衰期后才能達到穩態水平或稱坪值。通常停藥后經4-5個半衰期后,血藥濃度約95%
原子衰變一半所需的平均時間間隔,稱為半衰期。化學反應的半衰期半衰期是描述化學反應進行速度的一個理想的方法。在一級反應中,時間和速率常數之間的關系為:式中C0為初始濃度,C為t時刻的濃度。在一級反應中半衰期的表達式為:從上式可知一級反應的半衰期與反應的速率常數k1成反比,而與反應物的起始濃度無關,對于一個給定的反應,t1/2是一個常數,這是一級反應的一個特點,據此可判斷一個反應是否是一級反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