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下圖歷史上武漢、九江災情最多,一般來說長江有災情,必然有九江、武漢,這是為什么呢。其中,唐代發生水災16次,平均每18年發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次,平均每4.2年1次,中國古代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嚴重的洪水災難。
1、南京也處于長江沿岸,歷史上為什么發生水災較少?今年水情如何?
如果根據長江水文特征分段的話,南京屬于下游,而我們常看到新聞媒體報道,洪水災害最多的是九江、武漢、兩湖等地,這些地方位于長江中游,雖然說武漢、九江與南京相差不遠,上下游相差不大,但由于河道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歷史上南京災情減輕了許多。我們看下圖歷史上武漢、九江災情最多,一般來說長江有災情,必然有九江、武漢,這是為什么呢?上圖中九江、武漢周邊水情非常復雜,武漢眾水歸一,武漢處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1870年大洪水就是漢江與長江洪峰疊加而造成全城盡染,其次洞庭湖水系也是是非之地,產水非常多,所因此武漢一直受洞庭湖來水影響,往往出現災情,
九江更特別了,正好處于鄱陽湖出水口左側,鄱陽湖與長江交匯后,托高了水位,加之沿岸上面還有武漢來水,多支來水交匯九江,洪峰最容易疊加,因此歷史上九江潰壩次數多一些。我們再看看地形,三座城市差別還是不小,武漢與九江河道有些偏山區性,山區性河道有什么特點呢,有一定的落差,河水流速快,泥沙多,會導致河床泥沙淤積,河道發生偏移,引發河流改道,
其次這里的河道偏狹窄,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有限,就要與河流爭地,爭水、爭空間,容易出現洪災。而南京呢,南京是出大別山之后,變為平原性河道,河流侵蝕減弱,建設作用加快,河道偏自然形成,人類的約束力量減弱,但也有一個突出特點是河流容易變曲,但相對人類的歷史周期來看,河道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為這個周期變長了,
加之南京下面為了通航,人工疏浚河道所起的作用不小,雖然人工作用有限,卻起著河道延伸的導向作用,人類又在兩岸加筑大堤,所以下游改道還變不容易了。古代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較差,河道難以束縛,河流不斷擺動,泥沙沉積,擺動沉積,千萬年的累積,河道形成了,變得穩定了,所以下游河道的形成可不是人為結果,是自然的選擇,
從目前來看,這里成為人類最宜居的地方,是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上圖是目前南京水位,從上圖可以看出,南京水位也在警戒水位之上,現在是10.7米,超出了1.37米,從水位線來看,波動較小,水位非常平穩,但這里海拔這么低,河道受海潮影響加重了。目前南京航運卻受阻了,南京三條輪渡航線寧浦線、燕八線和棉花堤渡口繼續停運,板橋汽渡仍停運,
2、武漢長江歷史上發過什么嚴重的大水?
1931年的《國聞周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張照片:在漢口市中心最繁華的中山路上,洪水肆虐,漫無邊際,街上的房屋、電線桿子都泡在水里,街道上行駛的不是汽車,而是大小不一的船只在往來穿梭。圖片描述的就是1931年長江洪災時武漢的景象,因為年代久遠,原圖片不太清晰,但是從《中國近代十大災荒》一書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武漢三鎮被淹沒在水里長達一個多月,大批民房被洪水沖塌,到處都是因房屋倒塌而形成的瓦礫場。
電線和電線桿也被洪水沖斷,工廠、商店停業,災民們擠在高樓的屋頂露宿,兩千兩百多艘船只在市區游弋,瘟疫四處蔓延,時人描述漢口的受災情況說:“大船若蛙,半浮水面,小船如蟻,漂流四圍。”1931年8月31日《申報》所刊登的民國政府調查結果顯示,武漢三鎮共被淹沒十六萬三千余戶,受災人口七十八萬人,被洪水淹死約2500人,
此外,每天因洪水造成的瘟疫、饑餓而死亡的人數又達千人之多。至于經濟損失,更是無可估量,為什么1931年武漢會發生這么嚴重的水災呢?一方面是因為長江上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地區的亂圍造田,造成長江的行洪能力變差,清朝中葉以后,因為人口激增和土地兼并,長江上游地區的森林多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中下游的河道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