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經濟實力顯然也算不上是強市,至于省內其他城市,不論規模還是人均,再或者綜合實力,也就沒有其他算得上強了。保定雖然劃為二線,但主要也是老底子以及遠景規劃,但人均經濟數據遠低于全國平均值,至于青島和蘇州這樣的城市,河北還真沒有,這是因為基礎和定位問題。青島是一座移民城市,從清末到民末,當了幾十年的直轄市,后來又是副省級計劃單列市,最早一批沿海開放城市,早期定位就高,
而且計劃單列市本來就是著重發展經濟,有錢了自然整體實力差不了。蘇州更不用說了,自古富庶之地,富了上千年,而且是地級市當中定位最高的幾座城市之一,地處長三角核心區,緊鄰上海和太湖,世界十大內河港口之一,想不發達都難,但河北就不同了,京津都成了直轄市,河北雖說沿海,但是大部分海岸線因為黃河出海口沖擊帶原因導致既不能大范圍開發海濱旅游,水深原因也不能像山東浙江那樣到處搞港口,所以說是沿海省份,其實對海洋的資源利用是東部沿海省份當中最小的。
3、河北省東部的5個縣,1952年為何都被劃入了山東省境內?
1952年,山東省將吳橋、南皮、鹽山、東光等六個縣劃入河北省境內,作為交換,河北省的武城、夏津等五個縣被劃入山東,另外,當時河北與河南之間也進行了換地,一切從京杭大運河說起要說起河北與山東之間進行換地,就要說起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跨度最長的大型運河,最初開鑿于隋朝,當時中原王朝的中心位于黃河流域,大運河的開通對于北方獲取南方物資,強化南北交流管理有重要作用。
不過,晚唐與五代時期,原本的大運河在河南境內的河段不斷淤積,加上黃河變道頻繁,大運河的運力不斷下降,因此,晚唐時期的人們就開始開鑿新的運河水道,以此來發展漕運,最初的運河中心洛陽不斷衰落,而開封的地位急速上升。兩宋時期,大運河的地位不斷下降,而且河道開始出現東移,而到了元朝,由于當時的都城已遷至大都,長安與洛陽等地沒落,大運河進一步向東部移動。
元朝開始,大運河的中間河段,已經基本偏離初期的路線,不再從河南境內經過,從江蘇直接進入山東北上,再進入河北,河南與大運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淡化,除了運河河道改變,元代開始出現的行省制度,也被后來的明清所繼承,明清時期,各省的輪廓已基本定型,而大運河剛好夾在了山東與河北交界之地。為了有效管理京杭大運河而進行的換地明清時期,由于對海運整體上比較禁錮,因此內河漕運備受重視,大運河的作用尚且還是非常重要明顯的,當時甚至設置了專門的漕運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