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旅游路線圖簡筆畫
首先畫一個碗 里面裝著面條 然后畫一雙筷子 面條?
2. 重慶旅游路線圖簡筆畫手繪
紙上畫上重慶菜園壩,并畫出立交橋,然后畫幾個行人,幾輛車,涂色即可。
3. 重慶旅游路線圖簡筆畫大全
巴渝文化簡介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古代民族:古巴族
民俗特點:能歌善舞、由“戰舞”發展為巴渝舞;民歌也相當有名,巴山調成為一種富有民歌味的詩體形式
文化景點:坐落于渝北區兩路鎮的巴渝民俗博物館
文化特色: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
墓群:南屏墓群、小田溪墓群、荊竹壩懸棺葬墓群、冬筍壩船棺葬墓群
重慶歷史發展
古代重慶
重慶古稱巴國,秦始皇時期改名為江州,隋朝改為渝州,北宋時期改為恭州。南宋皇帝趙光宗改名重慶,并升格為府。在南宋時期,重慶由于地勢險要成為邊疆,城市擴到了現在的七星崗通遠門一帶。古代重慶雖有一些變化,但真正的經濟騰飛從近代開始。
抗戰時期
1890年,清朝政府和英國在《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簽字,重慶正式成為通商口岸。使重慶成為當時全國最時尚的城市,大街上的摩登女郎穿著旗袍和高跟鞋,擦著濃郁的香水,家里有自來水和電燈,很新潮。1937年11月16日,國民黨國防最高會議決定遷都重慶,1941年美國對日宣戰之后,國際輿論將重慶評為全球第三英雄城市。
解放直轄
解放后,重慶作為西南軍政委員會的首府,第一次直轄,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革命家主政大西南,為重慶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國初期修建了成渝鐵路,1952年7月1日通車。這條鐵路既拉動經濟,至今仍是重慶的經濟大動脈之一,在修建過程中,還發現了“紫陽人”,引起文化界轟動。
計劃單列
1983年2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永川地區,并入重慶。在老重慶基礎上,增加了永川、江津、璧山、大足、銅梁、合川、榮昌、潼南八縣,區域擴展為“9區12縣”。同月,重慶計劃單列,中央的定位是:“(重慶)以相當于一個省的經濟管理權利,由市直接承擔完成國家計劃和上繳財政的責任。”
重慶直轄
1997年3月14日,全國人大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原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并入重慶;6月18日,直轄掛牌,全市區域擴展到8.2萬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國內生產總值1350億元。隨著長江經濟帶開發、三峽工程建設和百萬移民遷建,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慶被推到了國家現代化建設重大戰略的交匯點。
重慶歷史景點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
位于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于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建筑物之一。建筑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杰作,以其非凡的建筑藝術蜚聲中外。
湖廣會館
于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又名禹王廟。抗戰時為軍用203倉庫,現為重慶市商業儲運倉庫。由于長期以來遭受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大山門被拆毀,殿堂房舍毀壞嚴重。大殿坐北向南,原為歇山式屋頂,現已改為普通屋頂,抬梁式屋架。
磁器口古鎮
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接童家橋,北靠石井坡,距主城區3公里。磁器口古鎮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馬鞍山踞其中,左邊金碧山,右邊鳳凰山,三山遙望。鳳凰、清水雙溪瀠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形成天然良巷。
通遠門
三千年巴渝文化,留存至今的歷史文化遺跡有多少?對城墻文化而言,重慶古城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600年滄桑變遷,如今只剩下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現在墻體被補修,還恢復了城墻上的箭垛,還通遠門以冷兵器時代的特色。城墻頂上還有三座浮雕,敘述了三個與通遠門相關的筑城、守城、攻城歷史故事。
巴蔓子墓
俗稱“將軍墳”,坐落在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渝海大廈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負一樓)墓地為拱形石洞,面積約20平方米。墓由石條砌成六角形,棱高約1米。頂為圓形,以三合灰封砌。正面嵌青峽石碑,現存墓碑為民國初榮縣但懋辛題,曰“東周巴將軍蔓子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