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究經濟,相對更加重視旅游經歷
大學生目前大多仍為消費者,可用于個人自由支配的資金不多,屬于非強勢消費群體,因而對價格較為敏感,在旅游過程中對物質要求不高,講究經濟實惠,特別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滿足即可。此外,大學生長期在學校生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旅游中的各種經歷都是他們津津樂道的事,因而他們更加重視旅游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
(二)旅游目的以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
由于在校大學生受經濟條件限制,他們的出游多以短期到鄰近地區為主。《中國旅游報》對北京高校的專項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出游天數多以2~4天為主,比例總和占74.7%。因大學生生活經歷少,對學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新奇,他們旅游時多選擇與日常生活反差較大的自然風景類的旅游目的地。
(三)出游方式多以自組群體為主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較強,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現行的旅行社線路和組團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尋“伴”旅游啟事。武漢大學旅行社曾對4所高校進行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出游的意愿在95%以上,近90%的大學生有出游經歷。然而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自組旅游,參團出游的大學生卻是寥寥無幾。有關調查也證實,大學生出行外地喜歡結伴而行,在人數組合上以2—7人居多,達到74%,其性別構成上是兩性搭配占絕大多數。
(四)大學生從眾心理顯著,信息傳遞迅速
大學生作為一個集中的旅游群體,旅游決策易受同學或朋友等相關群體影響。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大學生旅游常常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情緒易波動,從眾心理顯著;同時,由于市場集中,群體間聯系廣泛,旅游信息傳遞迅速。
(五)大學生容易接受新產品、新消費和新的生活方式
他們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尚不穩定,消費需求具有較大彈性和可誘導性;他們感性消費、個性消費、群體消費、社交娛樂傾向明顯,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相關的產品推銷。
三、大學生旅游市場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旅游市場因其蘊含的巨大潛力已成為業內商家關注的亮點,但在經歷了幾年的研究與開發之后,大學生旅游市場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反而似乎已變為讓旅游企業望市興嘆的“雞肋”。
筆者認為這主要由于固有觀念的束縛,旅行社和大學生雙方溝通不足,旅行社不能從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中為汲取客觀的經濟利益。再加上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原因,使得大學生不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產品。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旅行社的推廣方式不被大學生接受,缺少主動性
許多中小旅行社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和相應的營銷網絡。絕大多數的旅行社都是一個工作人員負責多項工作,在這種情況卜,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為大學生設計旅游路線。旅行社向大學生推出的旅游路線沒有體現出大學生的特色。因此,導致了大學生旅游仍處于停滯階段。開發大學生旅游市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做大量的市場研究、分析等工作。前期投入大,增加了旅行社的風險。加之難以設計出有吸引力的線路,利潤又太薄,認為是出力不討好,因此對這一領域的開拓熱情不高。
(二)大學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團隊走
大學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團隊走的主要原因一般有兩個,那就價格高和線路不符合其要求他們追求自由,張揚個性,不滿足于一般的旅游景點,更喜歡去一些帶有探險性質的“超常規”景點,旅行社普遍缺乏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同時,大學生的旅游消費水平普遍較低也成了制約的因素。所以相對于他們認為不自由、花錢多的隨團旅行來說,似乎更喜歡自己組織旅游。他們理想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的地方有相識的同學在,或是同學的家在那里,這樣一來可以解決吃住及安全問題,若是同學在那里讀書也行,學生宿舍里擠一擠,食堂里“蹭一蹭”,還有免費導游。
(三)小旅行社在校園存在非法操作,造成負面影響
小旅行社存在非法操作。與正規旅行社忽視大學生市場相反,一些小旅行社瞄準了不被看好的這塊“蛋糕”,開始攻占學生旅游市場。但是黃金周期間校園里張貼的旅游信息中有不少虛假廣告,吸引學生上當的同時,嚴重擾亂了市場。據了解,這些小旅行社推出的超低報價吸引了不少學生,有的是交通和食宿上極為精簡,確實能省出一部分錢來,但有很多是旅游過程中一些費用要學生再次支付,總的算下來并不便宜。這些不規范的操作使大學生的安全和合法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這在大學生中間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旅行社的信任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