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在位17年,也打了17年的仗,也正是因為皇太極不斷地對外擴張,才有了接下來統一全國的大清帝國。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時年五十二歲的皇太極便去世了,這個狠人二十五歲時,以十三副盔甲正式起兵,打了近30年的仗,完成了女真三部的統一,為建立清朝奠定了基礎。
1、清朝從1616年建立到1912年滅亡,歷時296年,一共打了多少年仗?
自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再到1636年,其子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再到1912年,清遜帝溥儀退位,清朝覆滅。可以說,在近300年的時間里,戰火從來沒有停過,只是清早期是清朝把“別人”按在地上摩擦,清晚期則是“別人”把清朝按在地上摩擦。下面我們來聊聊清朝近300的時間里,都經歷的那些戰爭①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奠定根基首先,我們從清朝的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說起,
努爾哈赤,在這里就不用做太多介紹了,清朝的部分就不必多說了,清朝的奠基人和開創者。這個狠人二十五歲時,以十三副盔甲正式起兵,打了近30年的仗,完成了女真三部的統一,為建立清朝奠定了基礎,并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式稱汗,建立清朝的前身——后金,割據遼東,改年號為“天命”。在贏得薩爾滸之戰后,遷都盛京(今沈陽),并率八旗鐵騎席卷整個遼東,從明朝手中奪得七十余城,
在統治遼東期間,多次在征戰中進行血腥殺戮,手段過于殘忍,引發了遼東漢人大面積反抗,努爾哈赤也因此無心政事。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再次對明朝發起寧遠之戰,被明軍將領袁崇煥用紅夷大炮擊敗,隨后努爾哈赤率軍退回盛京(今沈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再起刀兵,親率八旗鐵騎征討蒙古喀爾喀;五月,明朝將領毛文龍趁努爾哈赤分神之際,進攻鞍山,努爾哈赤被迫回師盛京。
此后,努爾哈赤安分了一段時間,到了七月中旬,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努爾哈赤病情惡化,于是決定順太子河返回盛京,八月十一日,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大挨金堡村),時年68歲,葬于沈陽福陵,廟號“太祖”。可以說,努爾哈赤自起兵之日起,就沒有停止對外擴張的腳步,連年發動戰爭,直至生命終結,
②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為入主中原奠定基礎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繼承汗位,成為后金的第二位大汗,改年號天聰。皇太極即位后,便對后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在努爾哈赤打下的基礎上,征服朝鮮、漠南蒙古,為之后清與明之間的斗爭,去除后顧之憂。另一方面皇太極還采納可漢官的建議,定下并確立了“講和明朝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著重削弱明朝的實力,為入主中原埋下了伏筆,
此外,皇太極還實行滿漢一體的基本國策,著重保護漢人,一改努爾哈赤時期的局面。農民減輕了負擔,發展了生產力,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清軍的兵力,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迫使朝鮮成為自己的藩屬國。同時不斷對明朝作戰,于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贏得松錦大戰,將洪承疇生俘,至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原本對于清軍來說猶如銅山鐵壁的寧錦防線徹底崩潰,
為此后清軍入主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原本清軍只是有可能入主中原,自松錦大戰后入主中原已成必然,只是時間問題罷了。然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時年五十二歲的皇太極便去世了,皇太極在位17年,也打了17年的仗,也正是因為皇太極不斷地對外擴張,才有了接下來統一全國的大清帝國。③順治、康熙至乾隆,統一中國與開疆拓土皇太極去世后,由于豪格與多爾袞的帝位之爭僵持不下,年僅6歲的福臨成了最大贏家,被推上了皇位,
當然,彼時的福臨是沒有親政能力的,所以在他即位早期,由叔父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而這段時間,清朝也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沒過多久,八旗鐵騎便在多爾袞的率領下與“大漢奸”吳三桂的配合下,長驅直入,趕走了李自成,奪下了北京,接下來便是進入統一戰爭,在這個過程中清朝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而這幾十年的時間里,華夏大地也始終處于戰亂狀態,無數人因此流離失所,無數繁華的都市在戰火的摧殘下淪為了廢墟,更有無數人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被清軍肆無忌憚的屠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