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38年,趙構又移駐回了杭州,并在杭州修建宮殿,打算常駐。當時杭州的經濟基礎和航運條件比南京有優勢,這也是南宋要把行都定在杭州的兩個原因,此后到1276年元軍占領杭州,南宋再未改變行在所,臨安不是南宋的都城,在南宋的官方說法中,臨安,即杭州,一直是南宋的行在,也就是臨時都城,事實上南宋150多年始終沒有正式的都城。
1、為什么南宋定都杭州?
看了好幾個回答,都大同小異,但是都有一個明顯的錯誤。那就是:臨安不是南宋的都城,在南宋的官方說法中,臨安,即杭州,一直是南宋的行在,也就是臨時都城,事實上南宋150多年始終沒有正式的都城,那么趙構為什么會選擇杭州作為行在呢?1、杭州地位不輸南京早在隋唐時期,南方地區就出現了幾個大城市,這些大城市包括揚州、益州、南京、杭州等。
因為隋唐大運河的開鑿,杭州成為運河最南端,因此獲得了飛速發展的機會,唐朝時期,杭州人口超過50萬,成為江南地區和南京等并駕齊驅的大城市。五代十國時期,杭州是吳越國的都城,在北方打得不亦樂乎的同時,這里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南方第一大城市,而在南宋初期,經濟重心徹底南移,杭州成為南方經濟中心。由于經濟發達,趙構自然有選擇這里的理由,
2、杭州更靠南更靠海,方便逃跑趙構之所以選擇杭州而不是南京作為行在,是因為他被金軍打怕了。金軍在滅亡北宋后,就對趙構政權進行了執著的追擊,其中1129年金軍南下更是追擊趙構一路南逃到溫州,對于趙構而言,都城的位置自然是越靠南越好,最好能夠靠近海洋,這樣金軍以來,自己就可以從海上溜號。而杭州無疑屬于趙構鐘意的類型城市,
2、有哪些朝代定都杭州的?
很遺憾,一個都沒有。君王長期駐蹕于杭州,僅見于錢氏吳越國、趙氏南宋,吳越國只是十國之一,還夠不上是一個朝代;宋朝法理上的都城是開封,杭州的名分只是行在。公元907年,錢鏐建立吳越政權,占據兩浙一十三州,定都杭州,因為地域狹小,三面為強敵包圍,不得不奉北方王朝為正朔。北方先后經歷梁、唐、晉、漢、周五代及后來的宋室,
老錢家無一例外地接受其冊封,并尊其為正統。靠著這樣的策略,吳越政權存在72年,相比其他短命的政權來說,已經算是一份不錯的成績了,吳越國定都杭州是實實在在的,但可惜的是,它并不是一個朝代。就連錢镠的謚號“武肅王”都是后唐朝廷給的,北宋覆滅之后,趙構于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繼位,當時的情形,中原腹地也守不住呀。
兩年之后金兵突襲揚州,于是趙構倉皇竄至杭州,將其作為行宮,并改稱其為臨安府,用“臨安”二字足以說明其地位了吧。直到紹興8年(1138年),才承認了臨安的地位,但法理上的都城仍然是開封,臨安的官方稱呼是“行在”。這一地位一直延續到1279年崖山海戰才算結束,這個詞在漢語里的意思:1.天子所在之地;2.特指天子巡幸之地;3.走路的動態表達。
無論哪種意思來看,杭州都不能稱之為南宋正式的都城,宋朝時期,實行多京制: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臨安的地位在四京之下,確實很難將其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都城,畢竟涉及法理道統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杭州在這點上來看,還是比較悲催的。第一次建都的,是個地方小政權,很難稱之為一個朝代的都城;第二次建都的,就連天子本人,也不愿給它一個正式的名分,
3、南宋為何選擇定都杭州而不是六朝古都的南京?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遣康王趙構為和談使臣,出使金營求和,趙構走到河北磁州時被當地守臣宗澤勸阻留下,沒有去到金營,不久后開封城破,徽欽二宗以及一票皇族全部金兵俘虜,趙構因為不在城內,因此躲過一劫,等到金兵北返后,趙構便成了北宋直系皇族中唯一的幸存者。于是在同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市)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歷史上被稱為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