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眼花繚亂而應接不暇或許被城市風情美景所染,不然怎么能寫跑題了呢。現在的人想要避暑,那方式真的各種各樣,像是電風扇、空調跟冰淇淋什么的都是基礎,要說城里人怎么避暑的,其實咱們心都明了,特別是身居城里人更有發言權,不必多費口舌以免嫌咱嘴碎。
1、現代人夏天有空調避暑,那古代人怎么避暑的?
現代人調侃所說的“消夏三寶”——空調、冰鎮西瓜、wifi,古代人除了西瓜其他兩樣都無福消受。即使是西瓜,按流行的說法也僅在四五世紀時才由西域傳到了中原,也就是說,南北朝之前的國人,甚至可能連西瓜都吃不上。再一點,古人所穿的衣服可遠沒今人的清涼,背心短褲拖鞋甚至打赤膊成為“膀爺兒”基本都不用想了,無論男女通常都會包裹的比較嚴實,
那么問題就來了,他們該如何對抗夏日炎炎呢?其實說起來還是有招的。為便于將問題說的明白一點,我們索性就拿古人所能避暑的最高級別來說,看看清代的皇帝是如何消夏避暑的,至于普通人家的古代人,就基本全靠天吃飯了,最多吹個自然風,洗個涼水澡吧。清代皇帝避暑第一招:哪涼快去哪雖然夏季比較涼爽的東北長白山一帶為清朝的龍興之地,但皇帝不太可能去到東北消夏,畢竟遠離京師對處理政務掌控朝局十分不便,
紫禁城由于房屋建筑比較密集,又沒有成片的樹木遮蔭,的確比較熱。那怎么辦呢?第一是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也叫熱河行宮,處于熱河省的承德,從緯度來說要比京師偏高,自然也會溫度低一些。再加上有山有水,的確為避暑好去處,熱河行宮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全部完工。其實也就是說,乾隆以后的皇帝才更方便使用行宮,
康熙則比較喜歡呆在京郊的暢春園,雍正喜歡去圓明園,包括清朝中后期皇帝太后比較鐘情的頤和園等皇家園林。清代皇帝避暑第二招:“人工智能”電風扇這個就很容易理解了,沒有風扇,就人工制造嘛,反正皇宮里最不缺少的就是人了,眾多宮女、太監揮動扇子為皇帝、妃嬪們扇風,想要風朝哪個方向吹就朝哪個方向吹,風量想要多大就有多大,說停隨時就能停。
這種人工智能“電風扇”,不要說皇家,就是官宦鄉紳家里,通常也能用的起,他們畢竟也有婢女、小廝使喚的嘛,清代皇帝避暑第三招:利用冰的融化降溫或者直接食用冰鎮物那時沒有冰箱,皇宮里或者達官貴人家里卻都設有大型冰窖,用來儲藏冬天采集的冰塊。雖然冰窖里的冰塊也會融化掉一部分,但總還是有一部分能保存到夏天,清朝下級官員會向上級送上“冰敬”,相當于“高溫費”吧。
夏季的冰敬與冬季的炭敬,都算是名正言順的程儀銀子,只是打著消夏和御寒的名號罷了,再一個就是冰鎮的食物或者飲水了。雖說這個也只能涼爽痛苦一時,畢竟聊勝于無嘛,清代皇帝避暑第四招:機械原理“空調房”這個其實也不玄乎,就是自唐代就出現的“自雨亭”:清水從亭子四個檐角傾瀉而下,像瀑布一樣帶來陣陣涼意,呆在亭子中猶如呆在“空調房”。
2、沒有空調的夏天,農村人是怎么避暑的?
農村并非是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詞,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智慧,從小在農村生活,時常為前人留下的經驗贊嘆。曾經的農村比較貧窮,夏天的時候沒有空調電扇,農村有許多土方法,避暑的效果比現在也不差,反而更加自然。1、農村房子以前農村的老房子住的舒服,表面是磚內部是泥坯結構,為了圖結實,老房子的墻體都將近半米厚。這老房子墻體厚夏天陽光曬不透,冬天暖氣跑不掉,說冬暖夏涼一點不為過,
許多老房子都有前后堂,夏天的時候兩邊的門打開,過堂風吹過比空調還舒服。2、農村居住環境農村的環境好,最貼近自然,這是人們都向往的地方,村里面不乏有幾十年,上百年的大樹,這些都是農村最寶貴的財富,植樹納涼也是農村的傳統,誰家要是新蓋了房,一定會在院子里面種顆樹,除了美化的功能,種樹也是為了乘涼。有樹和無樹的院子,都能感覺到明顯的溫度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