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是什么性質的運動,五四愛國運動的性質和意義,性質:一場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的愛國主義救亡運動。
五四運動背景如下: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軍閥的手中。民初,袁世凱、段祺瑞相繼當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破壞民主共和,壓制革命賣國求榮,以致政局動蕩不安,國人對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2、社會經濟方面歐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但日本乘機提出“廿一條”,西方列強在戰后也有卷土重來之勢,國人希望改變此等情勢,于是抵制洋貨的運動不斷發生。3、外交方面民初,國家權益大量喪失,尤其是袁世凱政府接受的廿一條”,包括日本可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其后段祺瑞政府又表示欣然同意,形成了“山東問題”,國人對北洋政府的屈辱外交深表不滿.。4、文化方面民初,新舊思想互想沖擊,北洋政府鼓吹尊孔復古,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份子則倡導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新文化運動以北京大學為中心蓬勃而起,對青年學生的奮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新文化運動(TheNewCultureMovement,1915年-1923年)是由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性質:一場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的愛國主義救亡運動。意義:1,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繼承和發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后期起到了領導作用,廣大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3,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民主和科學的思想的到弘揚,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思想領域:進一步解放人的思想,科學和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利得促進了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得到廣泛傳播,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尋求救國救民之路,探尋真理開創了條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