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省,然而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現(xiàn)藏于河南省的有明確出土地點的文物只有四件,分別是。文物大省,在于你所說的這個大字上,是文物量大還是文物的質(zhì)量高還是文物的造詣高,以下是國內(nèi)其他省份所收藏的出土于河南的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1、河南是文物大省,最有名的文物是什么?
我是河南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去過三次河南博物院,也去過安陽甲骨文博物館,若說河南最好的文物,不保存在河南,而保在北京,那就是有甲骨文的甲骨,和城陽城青銅編鐘。可以說,所有文物都比不上甲骨文,所有古墓甚至秦始皇陵,都比不上殷商帝王墓之重要性,“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我國當代最重要的文化工程。
斷代工程確定了西周建國于前1076年,進而推斷商、夏的大約年份,探源工程至今無法找到夏朝都城,“夏都二里頭遺址”仍有許多反對意見。良渚遺址、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王城崗遺址無法準確定位是哪位帝王都城,夏朝文字不現(xiàn),故國外史學家只承認中國文明始于商一一這得益于甲骨文及殷墟古墓群發(fā)現(xiàn)、發(fā)掘,甲骨文將外國人承認的中華文明推了500年,進而使國人自信中華文明始于黃帝,足有5000年歷史。
文明始于青銅器時代,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只能稱“文化”,如中原裴李崗文化、仰韻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囂時代主要文物是石器、玉器、骨器、陶器,以陶器量最大,也最珍貴一一因為陶器上的圖形、符號及最早的文字。代表青銅器最高水平的是編鐘,1957年在信陽城陽城一號墓出土的編鐘曾號稱“中華第一鐘”,其演奏的樂曲被“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上太空。
2、陜西,是中國第一文物大省嗎?
是的,是這樣的,毋庸置疑,文物大省,在于你所說的這個大字上,是文物量大還是文物的質(zhì)量高還是文物的造詣高?本人認為,陜西正是這三點的結合。完全符合文物大省的標準,陜西的文物圈從西安開始,至陜南到陜北遍地都是,說幾件近代發(fā)掘出的文物吧,其中兵馬俑就無須多說了,相比世界八大奇跡的文物古跡,全球人都知曉。西北民謠:陜西的黃土埋皇上!陜西是一個文物大省,
那真是不勝枚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就在此建都。1、鷹形陶鼎,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1958年陜西華縣太平村出土,高36厘米,2、此尊出自氏族中似有特殊地位的成年女性的墓葬中,灰黑色,眼珠凸起,嘴尖利,胸寬體闊,尾巴和粗壯的爪子“三足鼎立”,既有撼人的威嚴氣勢,也顯得厚重穩(wěn)定。
尊與鷹的身體渾然一體,構思巧妙,從正面看,鷹好不像一個背著手的大官,哈哈。它是我國64件禁止出國的文物之一,堪稱原始陶塑藝術的珍品,3、船形彩陶壺仰韶文化水器,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寬25厘米這件陶壺的壺身兩邊都畫著漁網(wǎng)紋,學者認為當時原始人已經(jīng)有了劃船撒網(wǎng)捕魚的能力。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網(wǎng)墜,這也證明了當時確已使用漁網(wǎng)捕魚,
看它身上的兩個耳朵,也許是個隨身攜帶的水壺吧,這是個多么具有美感的小壺,寬肩小底,兩頭如小船一樣上翹,應該更適合先人們捧著使用。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懂得了最大限度的讓造型和紋飾使人感到舒適和愉悅,4、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年陜西西安半坡出土,葬具,高16.5厘米,口徑40厘米。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甕棺的棺蓋,
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甕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于陶甕中,以甕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畫,人畫兩側(cè)各有一條小魚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學者認為人面魚紋的寓意是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這樣的人面魚紋盆還出現(xiàn)了好幾個,它的紋樣是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圖案。5、小口尖底陶瓶仰韶文化汲水器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高46厘米,
陶瓶的腹部兩側(cè)的環(huán)耳處系繩,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子置于水中,因為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滿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來。如上這些,只是陜西文物中的冰山一角,你無法想象13朝古都所在的地方,埋葬了多少代皇帝、諸侯、富賈巨商,毋庸置疑的,這片土地正是我國的文物大省,其次、半坡猿人、藍田猿人均在陜西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僅有歷史的誕生,更有人類文明的起源,陜西這片土地,總是為大家揭示著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