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正是因為這段歷史,至今平陵地區(qū)的群眾還流傳著“先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的傳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濟南地區(qū)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目前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fā)現(xiàn)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
1、濟南建城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濟南地區(qū)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目前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fā)現(xiàn)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相傳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于雷澤,躬耕于歷山”,歷山即濟南市區(qū)南部的千佛山。關于濟南古城的興建,濟南古城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譚國,它曾在章丘縣城子崖修建城圍。
此地離今天濟南市區(qū)35.7公里,與我們要說的濟南古城是兩碼事,但城子崖城圍的出現(xiàn)又是古濟南城的維形,所以應把城子崖看作是濟南古城的根。東周后期的齊國設歷下邑,這是歷下城垣的開始,春秋戰(zhàn)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濟水之南,故名。西晉永嘉年間大約是在公元307——312年之間的時間,又在古城以東另建東城,并把濟南郡治所由東平陵移至歷城,濟南開始建有土城,
所以,正是因為這段歷史,至今平陵地區(qū)的群眾還流傳著“先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的傳說。而時間到了元朝后,人們又把古城和東城合一,這樣一來,古城的范圍又擴大了,等到了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又改建為磚城,這座磚城的規(guī)模為方圓12里18丈2尺,高3丈2尺,城池護城河寬5丈,深3丈。辟四門:東門稱為齊川門;西門稱為濼源門;南門稱為舜田門,后改為歷山門;北門稱為匯波門,
此次修建,是歷朝規(guī)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時間到了清朝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城外又筑土圩,周長40里,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又在東西南三面改建為石圩。這座古城,由于歷代的不斷修建,濟南古城里里外外布局合理,加上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七十二泉以及其他自然景觀,同濟南古城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使?jié)瞎懦歉@得古樸、雄偉、壯麗,
詩人劉風誥稱頌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以說是高度概括了濟南古城的千古風流。民國成立后,于1913年把濟南附屬于岱北道,1914年,又把俗北道改為濟南道。1929年,正式改設為濟南市,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從此,濟南獲得新生,舊貌換新顏,這座古城不得不與時代告別,但它存在了2400多年,不愧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名城。
2、濟南靈巖寺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靈巖寺風景區(qū)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萬德街道境內(nèi),北依濟南,南靠泰山,為山東地區(qū)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馳名于世,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nèi)四大名剎”,被譽為四大名剎之首,
靈巖寺,現(xiàn)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首批4A級旅游區(qū)。從靈巖景區(qū)牌坊沿途而上,山路兩旁美景若畫,勝跡頗多,有雞鳴山、“靈巖勝境”石坊、“通靈橋”、明孔山、雨花巖、接官亭、新石橋、十里松、陡坡之頂?shù)染包c,寺院依山取勢,共有殿宇三十六處,亭閣十八座,文物古跡中以千佛殿及殿內(nèi)四十尊泥塑羅漢、墓塔林、慧崇塔、辟支塔、積翠證盟殿、大雄寶殿、御書閣,以及歷代石刻、碑碣等最為著名。
3、濟南的歷史是怎樣的?
“濟南”,顧名思義,因位于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是一條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發(fā)源于河南省的濟源縣,在山東境內(nèi)的故道大約就是現(xiàn)在的黃河。上古時代,濟、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濰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并稱“四瀆”,都是古中國的圣河,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名川,濟水,是溝通中原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qū)的黃金水道,她在濟南上古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用任何語言形容之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