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之戰被蜀國魏國稱為襄樊之戰,奇襲荊州之戰指的的是吳國發動戰役,此戰吳國可謂坐山觀虎斗,盡收漁翁之利。奇襲荊州之戰,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宣告了蜀國鼎盛時期已經結束,蜀國再無可能成功進擊中原地區,圖謀天下,此戰也最終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以結東吳對抗魏國。
1、如果你是關羽,有5萬荊州兵,怎么打襄樊之戰,進而進軍中原?
很久之前就收藏了這個問題,可遲遲沒有問答,是因為這個活豹眼看著眼熱,但卻實在干不了哦。最終決心“沒有金剛鉆就不去攬這瓷器活,”在此,說一下干不了的原因,也算是有個交代吧。第一,關公都干不好的活,豹眼咋能干得了呢?第二,大哥永遠是大哥,沒有劉備大哥的支持,這活咋干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五萬大軍圍攻呂常駐守的襄陽、曹仁把守的樊城,
不清楚呂常有多少兵力,但關羽沒有攻克;曹仁僅僅有數千兵力,關羽也沒有攻克。曹仁命令龐德駐守樊城北面,同時向曹操請求救援,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路大軍,共三萬人馬解圍,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龐德。應該說,關羽圍點打援,這個策略很正確,攻城很難,特別是像曹仁這樣善于防守的戰將,困難更大。但消滅魏軍的援救部隊,就相對容易一些,
關羽也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威震華夏,幾乎逼迫曹操遷都。就這個情況,有勇有謀的關羽才能做到這一點,誰還能做的更好呢?曹操的援軍不斷到來,但關羽卻是一直在孤立作戰,得不到后方支援,不僅兵力得不到補充,糧草供應也是個問題。如此一來,如何能夠繼續呢?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機撤軍,但關羽猶豫不決,導致了最后的失敗,如果是豹眼的話,恐怕早就嚇跑了,這是豹眼唯一能做的事。
豹眼是不行的,直接高掛免戰牌,沒有任何能力也不必去琢磨關羽做不到的事,豹眼忽然想起了個趣事,那是乾隆殿試時,發生的故事。乾隆出了個上聯:“煙鎖池塘柳”,金木水火土全占齊了,要二人對下聯,優者點狀元。其中一位,一看題目就交了白卷走人,另一位琢磨了半天還是沒對出來,也就交了白卷,第一個交白卷的就被乾隆確定為狀元。
恐怕其中的理由是,一看就不會,比看了半天才知道不會的人要明白一點,豹眼琢磨了很久,才知道題主這個題回答不了啊,看來不能不低調啊。勉強說幾句的話,那就是關羽的兵,家眷都在荊州,關羽穩定不了后巢,軍心就不穩,孫權沒有不偷襲荊州的可能,白白一座空城留給他,他能不趁火打劫嗎?如果關羽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御孫權,這仗還怎么打?就更沒有取勝的機會了。
2、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擒獲斬殺,你怎么看這場戰役?
奇襲荊州之戰,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宣告了蜀國鼎盛時期已經結束,蜀國再無可能成功進擊中原地區,圖謀天下,此戰也最終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戰略方針,以結東吳對抗魏國,荊州之戰被蜀國魏國稱為襄樊之戰,奇襲荊州之戰指的的是吳國發動戰役,此戰吳國可謂坐山觀虎斗,盡收漁翁之利。襄樊之戰,魏國損失數萬人馬,許都危在旦夕曹操都有打算遷都了,當時形勢對魏國大為不利甚至有滅國的危險,關羽想畢其功為一役成為蜀漢的千古功臣,但全力伐魏荊州必定兵力空虛但戰爭就像賭博當時關羽已經擊潰了魏國的數萬人馬,戰機千載難逢由不得半點猶豫,讓關羽不惜賭上蜀國的國運,而吳國在接到魏國的求援書之后,也認為千載難逢就馬上跟魏國達成聯盟,共同夾擊關羽的大軍,吳國當時的參戰兵力只有3萬左右,而這三萬兵力就出動了當時吳國所有著名的將領呂蒙、陸遜、潘璋、馬忠,丁奉,周泰等,
三國鼎立的關系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方牽制一方,那一方就較強就共同攻打以達到戰略的平衡,吳國成功奇襲荊州收復失地后,就馬上步入最強盛的時期,蜀國正式走向衰落,此戰最大利益的受益者吳國,戰術方面是吳國軍事行動中最為成功一次堪稱三國東吳版的閃電戰,而最大的“戰略”受益者是魏國,最大失敗者是蜀國人財兩空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