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的印象其實最早在晉朝的《華陽國志》就有記載瀘州人的印象。瀘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當然那是早年的說法,如今的瀘州人且不就算明末清初也是大把移民入川到瀘州,各種變化,但是山水基因的性格,還是決定了大部分瀘州人遺留下來,耿直豪爽,敢拼敢干的性格。
1、你的先輩是從哪里遷入四川的?
湖廣填川時,大多數遷徙到四川的人,必須先到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記分配,就像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所以,大多數的川人都以為祖上來自麻城孝感,其實未必!歷史上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岳、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一仲國正大,文學啟洪先;祖宗維澤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譜,一仲兩輩實未入川,因當時各方面條件簡陋,況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譜甚簡,再則年久失修、族譜殘缺,曾誤傳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譜時經專業小組人員去鄂湘贛實地走訪查譜考證,核實屬“廬陵太原王氏-贛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間(約在公元883年)從山西太原經蜀入贛,初居廬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廣”時西遷湖南邵陽,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國璽、國銘、國璉及堂兄弟國治從湖南寶慶邵陽仁鳳都經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國璽、國銘、國璉落業于潼川府遂寧下安里(即今重慶潼南塘壩),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開枝散葉,有遷居于云貴湘鄂粵贛皖者;國治落業于安岳龍臺。重慶湖廣會館有族譜可查,
2、四川瀘州怎么樣?
風光旖旎的瀘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地處長江和沱江匯流處。轄江陽、龍馬潭、納溪三區和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縣,幅員12243平方公里,人口462萬。氣候溫和,物產富饒,荔枝、龍眼等佳果久負盛名,境內江河縱橫,素有"魚米之鄉"、"天府糧倉"之稱。瀘州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民風純樸,民俗獨特,
瀘州古稱江陽,西漢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陽縣建制并筑城寨,至今已有2150年歷史。1983年建立省轄瀘州市,宋代,瀘州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達到了極盛時期。史書記載,宋徽宗頒詔書云:"瀘州,西南要會,邊閫之寄付非輕,可升為節度,仍賜名瀘州軍,"明代,瀘州躋身為全國33個商業都會之一,四川僅成、渝、瀘三個城市。
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繼后又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殊榮,享有"酒城"美譽,瀘州城肘江負山,枕帶雙流,扼蜀南、渝西、黔北、滇東交通咽喉,有"天生重慶,鐵打瀘州"美譽。長江、沱江如兩條彩帶,繞城而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美麗壯觀的城市風貌,江陽道上,花團錦簇;濱江路上,游人如織;長江岸邊,酒樓、船舫、漁村,燈紅酒綠。
山川靈秀的瀘州,展示了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問陶)筆下的“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讓江南”的境界。張壩桂圓林江陽大地多佳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寶,被譽為地球同緯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樹瀘州佛寶帶,景區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古藺黃荊原始森林、八節洞瀑布、紅龍湖、二郎美酒河、吳公巖、白馬洞、烏龍洞等等,極具旅游開發價值;位于市區茜草壩長江岸邊的瀘州桂圓林風景區,沿江岸十華里翡翠長廊,被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譽"四川生態旅游和觀光農業的理想場所",
敘永丹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畫稿溪、龍泉洞;瀘縣玉蟾山、玉龍湖;納溪天仙洞、鳳凰湖;江陽區方山、楊橋湖、甜蜜櫻桃園、桂妃園、瀘州桂圓林的"山、水、園、林";合江省級風景區筆架山、法王寺、將軍湖和巴蜀一絕--瀘州漢棺、堯壩古鎮、福寶古鎮;龍馬潭區九獅山、大通山、芙蓉島、龍馬潭、洞賓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