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于商丘地區的手工刺繡稱“宋繡”。商丘博物館商丘博物館新館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西鄰華商文化廣場,南臨華商大道,項目總占地面積110.419畝,總建筑面積2.9萬多平方米,展廳陳展面積近8000平方米,這里常年香火不斷,每年春節都有廟會,初一到十五熱鬧非凡,為商丘人世代祈福的祥和之地。
1、商丘有什么特產?
豫東大燒餅一說睢州,不少人會茫然,我也是。其實就是“睢縣”,睢縣人似乎特別在乎羊肉湯加燒餅,一進入睢縣,遍地羊湯館燒餅店。睢州燒餅在睢州人眼里是最有味兒的燒餅,特別是燒餅上的焦蓋兒,是小孩子的最愛,很多小孩兒吃燒餅,只吃焦蓋兒,把剩下的給父母吃。對于大人而言,中午點碗羊湯,配上倆燒餅,想吃肉了,在燒餅里夾三兩垛子羊肉,
中午下了班兒,傍晚沖過涼,欸~來上一份兒,得勁!即使同處豫東,同一個高爐芝麻燒餅,開封人好用它夾牛肉,吃。柘城、虞城人多喜歡用它來剁子羊肉,食,而在他們最東邊的永城,我們卻多愛用它夾狗肉,尤其是剛出爐的熱燒餅,不論是牛舌狀的開花燒餅,還是芝麻蓋的圓燒餅,再手撕上幾塊有肥有瘦的五香鹵狗肉,朝燒餅里一夾,那滋味兒,真是帶勁哩狠。
2、商丘的地標性建筑有哪些?
大型城雕“商”字“商”字廣場大型城雕“商”字,坐落于商丘城市主干道神火大道與南京路的交會處,于1997年6月落成,是商丘市區的重要標志,如今,廣場四周高樓林立,發展成為商丘新的城市中心,“商”字廣場也成為商丘市最著名的地標。“商”雕塑是根據甲骨文“商”字造型進行變異、取舍和夸張,由兩個垂直交叉的“商”字呈鼎字形設計而成,從前后左右四個方位看都是相同的,氣勢巍然屹立,既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底蘊,又寓意商族在這里起源,商業從這里開始,先商民族在這里繁榮興盛,
同時,也寓意商業乃國之大業,民之大計。同時,這個“商”字通體紅色,又象征著這里是火的發源地,近看,我們會發現“商”字雕塑上有許多紋飾,精致細膩、耐人尋味。人民廣場·毛主席塑像人民廣場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商丘市區最繁華的商業區域,廣場周圍環繞著百貨大樓、工貿中心、商丘汽車站、新華書店、土產大樓等,廣場中心的毛主席塑像是商丘城市的不朽記憶,
1968年9月29日,由當時的“商丘地區革命委員會”和“商丘市革命委員會”聯合承建,為鐵質鑄成;1990年9月9日,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塑;2003年12月,由商丘市潤豐陵園殯儀有限公司捐資修葺。人民廣場不僅是市區最早的繁華區域,也是廣大市民休閑的場所,毛主席塑像正面鐫刻著毛體“為人民服務”。
毛主席塑像雖然是“文革”時代的產物,卻記載著商丘人民對毛澤東同志的深情厚意以及人民廣場演變的歷史,已屹立于商丘人心中,商丘古城·城門古城城門樓位于睢陽區的商丘古城是明代建筑,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為城堡式建筑,俯瞰全城,甚為壯觀,城門為拱券式,東門曰“賓陽”,南門曰“拱陽”,西門曰“垤澤”,北門曰“拱辰”。
南北城樓均于1989年重修,為歇山重檐式建筑,分上下兩層,坐落在古城中軸線上,雄偉壯觀,登城樓遠望,內可看古城全貌,外可觀城湖美景,一直是商丘人常來常往的去處。“拱辰門”是古城的北門,也是從市區進入古城最便捷的通道,人們親切地把那里稱作“北門口”,是無可替代的古城標志,華商文化廣場·閼伯臺閼伯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
據傳說,上古時,帝嚳之子契在此為火正,一是管理火種,以便人們可以隨時取到火;二是祭祀火星并觀測火星的運行,以便及時地告知人們防災避禍并適時地播種收割,久而久之,火正契被稱為“閼伯”。契死后,人們在他生前觀測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稱之為閼伯臺或火星臺、火神臺,現存閼伯臺建筑群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精美別致,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