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農民種大棚蔬菜的成本是很高的,建一個大棚不是十萬八萬的投入,而是需要幾十萬的投資,才能保證大棚的較高標準和質量,不然跟不上農業發展的潮流,也不能保證蔬菜生長技術要求和溫度。壽光水災導致大棚損失慘重,下圖即為那個在大棚大哭的農民農民保險意識薄弱,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農民對于金錢的概念是非常敏感的(因為農業本身利潤就薄,能省一點是一點),很大部分農民不會為一個小概率事件去掏錢買保險。
1、山東壽光水災導致菜農損失慘重,農民在大棚哭喊,為什么他們不買農業保險?
有三種可能性。農民們保險意識薄弱,可能確實沒有意識到要買農業險;想買也買不到,因為農業產品保險太少了;買得到也買不起,因為農業保險產品太貴了,壽光水災導致大棚損失慘重,下圖即為那個在大棚大哭的農民農民保險意識薄弱,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農民對于金錢的概念是非常敏感的(因為農業本身利潤就薄,能省一點是一點),很大部分農民不會為一個小概率事件去掏錢買保險。
即便是現在很多商業保險公司在農村開展業務,但農民買的保險多是人身險、儲蓄型險種,而非財產險——即便是城市里面的人,又有幾個買過火宅險、失竊險這樣的財產保險?即便有保險的意識,想買農業險也未必能買到,因為農業保險產品數量實在是太少了,可能有些人會說,很多農作物,其實是政府補貼買的保險,中央一年要花160多億元補貼農業保費,加上地方政府的補貼就更多了。
僅僅在2014年,小麥、玉米、水稻三大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分別達49.3%、69.5%和68.7%,(下圖為2017年河南某地農民大豆絕收)但你要知道,這些保險針對的是大宗的糧食產品,是關系到人們挨不挨餓的品種,但農民收入要增加,肯定偏向種高附加值的品種,比如水果,比如壽光的蔬菜,比如生豬。但是這類農牧產品,是缺乏農業保險產品的,
孔方兄有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37萬億元,而當年我國農業獲得保險保障的部分只有2.1萬億元,即只有三分之一。我國每一年因為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高達上千億元(2017年數據:自然災害造成直接損失3019億元,其中大部分應當為農業),而在2016年獲得賠付的金額為348億元,同樣不到總損失的三分之一,
這些數據表明,其實農業和農民,有相當大比例仍然脫離于保險保障之外。(下圖為2016年農業GDP與農業保險保障額之比)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農業保險,基本是靠政府補貼支撐起來的,保險公司是非常不愿意做農業保險的,因為農業保險更像是巨災險——即一次農業相關的險情發生,就是大規模的、大面積的,一次賠付就可能讓保險公司虧慘,
1990~2006年的數據顯示,農業保險公司平均賠付率高達84.71%,其中超過100%的有4年。也就是,做農業保險基本不賺錢,所以保險公司也懶得去做——這也是為什么說,比很難買到農業保險,或者說你買不起——即便有,保險公司收取的費用肯定很高,農民很難承受得起,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了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后的經濟原理。
2、山東壽光種大棚很掙錢了,為什么雇人干,還要自己拼命的帶頭干呢?
壽光農民種大棚蔬菜的成本是很高的,建一個大棚不是十萬八萬的投入,而是需要幾十萬的投資,才能保證大棚的較高標準和質量,不然跟不上農業發展的潮流,也不能保證蔬菜生長技術要求和溫度,雇人幫忙是需要花錢的,這些人干的主要還是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但每年也要給人家幾萬元的工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高,雇人干活的工錢也水漲船高,
為了節省開支,大多數菜農還是要自己鋪下身子去苦干的,不僅粗活要干,細活要干,就是采摘和賣菜也要自己去干,為的就是節省幾個功夫錢。當城里人進入夢鄉的時候,菜農們卻在自己的大棚里挑燈夜戰,把一根根黃瓜,一個個西紅柿,一只只辣椒輕輕的摘下來,再細心的擺在菜筐里,一般凌晨三點就能送到鄉下的蔬菜收購點把菜賣掉,然后再回家稍微躺下休息一會兒,
等太陽升起的時候,又要去大棚把保溫的草簾子卷起來,讓大棚里的菜曬曬太陽,提高一下大棚內的溫度,隨后又要開始一天的管理工作,直到太陽西下,再把保暖的草簾子重新蓋好,以保持棚內的溫度。一天一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著這些必不可少的勞動,辛辛苦苦的干一年,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當年收回投資成本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