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的殷墟,指的是安陽的殷都。顯然,《史記》上說的“故商墟”,指的就是淇縣的朝歌,而不是安陽的殷,我們翻開周代的地圖,朝歌就坐落在黃河的北岸,這位生于安陽的中將是岳飛老鄉,用什么戰術實現傷亡百人卻殲敵萬人的戰果河南安陽,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一個英雄輩出的地方,幫助秦朝強大的商鞅,十六國時期民族英雄冉閔,隋朝末年瓦崗寨首領翟讓,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等等。
1、河南安陽的史姓傳承于哪里,有什么依據?
根據《中華姓氏中原尋根叢書》一書中關于“史姓起源”一文的作者史定訓這樣論述:史姓是源于河南的大姓之一,系以官為氏,即古代史官后裔之姓。史姓就出自黃帝史官倉頡之后,相傳倉頡本姓侯岡,名頡,因創造文字,代替結繩記事舊法,被尊為史皇和“造字圣人”。黃帝感其對人類的大德,特賜姓倉,倉字繁體為“倉”,意即稱其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自此,侯岡頡去掉復姓改為倉頡。倉頡的后代主要分兩大支,其中一支以他的官職為氏,即史氏,另一支則為后來的倉姓。又,史姓出自周大夫史佚之后,春秋時期列國史官亦多以官為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起初輔佐武王克商,后又輔助成王,因其終生擔任周朝太史,歷史上都稱他為史佚。史佚死后,他的后代便以官為氏,稱史氏,并尊崇他為史姓的始祖,
先秦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度,由于當時諸侯國的史官一般都是世襲的,不管他們與史佚有無血緣關系,其后人都以官為氏,稱史氏。但史佚及其以后的列國史官都不是史姓的肇姓始祖,追本溯源,史姓起始于倉頡之后,倉頡才是史姓的遠古始祖,倉頡死后,安葬在他的故里今河南南樂,南樂是史姓的祖籍地和發祥地。史氏家族流傳的一首七言口訣歌,較好地概括了史姓的歷史淵源和歷史發展:史佚之后有史氏,追本溯源到倉頡,
2、殷墟考古在安陽,可為什么有人說,史書上說的故商墟在鶴壁淇縣?
史書上說的殷墟,指的是淇縣的朝歌。今天說的殷墟,指的是安陽的殷都,之所以后世對這兩個概念比較混亂,是因為商朝曾經多次遷都。一、商都的變遷商朝在建立之初,定都在了“亳”,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后來,由于商王朝繼承制度的缺陷,在王權的交替中,內斗不斷,史稱“九世之亂”。再加上黃河水患頻發,所以商朝前前后后一共遷都13次,稱為“前八后五”,
到了第19代商王盤庚的時候,他把都城遷到了北蒙,這之后,商都才穩定下來。北蒙也叫“大邑商”或者“殷”,在今天的河南安陽,北蒙南面40公里處,也就是今天河南鶴壁的淇縣,有個“朝歌”,相當于商朝的陪都。武王伐紂,攻打的就是朝歌,朝歌也叫做沫邑。二、為什么會有殷墟的爭論殷墟也叫“商墟”,商朝滅亡以后,人們把商朝的故都“殷”,稱為“殷墟”。
《史記》記載,“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就是周公旦把他的弟弟康叔封在了黃河和淇河之間的商墟,建立了衛國。而20世紀初,考古學家對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發掘出了宮殿、王陵以及宗廟的遺址80多處,因為此處是商朝的遺址,所以就把此處稱為了“殷墟”。那么,這兩個殷墟,說的是同一個地方嗎?三、殷墟到底在哪里《史記》讓說,故商墟在黃河和淇河之間,
我們翻開周代的地圖,朝歌就坐落在黃河的北岸。黃河從朝歌的西邊過來,在朝歌的南側,拐頭向東北方向流去,而淇河在朝歌的西面,從北往南流過。顯然,《史記》上說的“故商墟”,指的就是淇縣的朝歌,而不是安陽的殷,東漢的學者宋忠說,“衛,即殷墟定昌之地?!爆F在淇縣的縣城里面,還有“定昌”這條街,所以“定昌”指的就是朝歌,
3、安陽有土生土長的名人嗎?
這位生于安陽的中將是岳飛老鄉,用什么戰術實現傷亡百人卻殲敵萬人的戰果河南安陽,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一個英雄輩出的地方,幫助秦朝強大的商鞅,十六國時期民族英雄冉閔,隋朝末年瓦崗寨首領翟讓,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等等。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近現代史上的一位英雄,他便是王秉璋中將,王秉璋原是西北軍74旅季振同的貼身警衛員,1931年,因為季振同北上抗日的請求被拒絕,加之與紅軍的作戰失利,季振同和趙博生、董振堂便密謀起義,投靠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