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先進鋼鐵材料、新型顯示材料、前沿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基及生物醫用材料重點聚集區分別為22個、16個、11個、11個、10個、6個、4個和3個。環渤海聚集區重點發展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而長三角聚集區主要發展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興化工等新材料;珠三角聚集區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新材料。
1、滎陽和新鄭發展前景怎么樣?
一個位于鄭西,一個位于鄭南,究竟哪個發展更好?根據《新鄭市城鄉總體規劃(2016-2035)》,緊密結合鄭州主城區的南向發展趨勢和航空港區的西向發展趨勢,以“中心帶動、廊帶貫穿”為策略,新鄭市域將形成“兩主四副,三片五帶”的城鄉空間結構。“兩主”為中心城區、龍湖;“四副”為薛店、辛店、郭店、孟莊,“三片”為北部臨鄭組團、南部臨港組團、中部生態組團;“五帶”為沿鄭新公路、京港澳高速、321省道-102省道、323省道和107國道連接線形成三橫兩縱的交叉城鎮發展帶,
目前,新鄭市的龍湖和孟莊區域已經可以依托地鐵2號線組織短程公共交通;規劃中的地鐵還有地鐵7、16、18號線,交通方面規劃清晰,便于出行。在產業方面,中心城區形成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特色,龍湖形成科教、商貿、生產服務特色,產業類型比較多樣,綜合來看,新鄭市依托龐大的交通運輸體系,在發展物流業和居民日常出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生態方面依托辛店森林山地生態區、雙洎河與黃水河流域生態區、十七里河與十八里河生態區和大棗果林生態區四大區域,能夠有效改善居住環境,根據《滎陽市城鄉總體規劃(2018-2035年)》,規劃打造滎陽市“一心、三點、五軸、五區”的網絡化城鎮發展格局。一心即滎陽城區作為滎陽市域范圍內的中心城市,是市域發展的主中心,
三點:廣武、高山和賈峪三個新市鎮,是市域發展的次中心,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支點。五軸即包括金水大道、S229、滎澤大道和滎新路、大河路—S312、新G310、S233,當地交通主要以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城際軌道交通為骨架。目前,滎陽市的地鐵線路規劃6、8、10、21號線,與鄭州主城區互聯互通,在產業方面規劃依托新材料、先進制造業和健康產業基地,其中滎陽西南部規劃旅游業類小鎮,依托當地的山水資源,形成獨特生態環境。
在《滎陽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18-2035)》中,按照規劃,到2020年,滎陽的公園綠地總面積將達到619.2公頃,折合約9288畝;到2035年,公園綠地總面積將達到1237.9公頃,折合約18568.5畝,因此,未來滎陽將在生態建設及旅游業方面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綜合來看,新鄭發展的主導方向是交通及物流業,目前住宅項目布局已經比較豐富,生活配套更加完善一些,
2、中國新材料產業園發展如何?新材料產業園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本文核心數據:新材料產業重點聚集區數量及分布、新材料產業重點平臺數量及分布國家推進新材料產業“特色聚集發展”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國內新材料產業“特色聚集發展”。早在2019年9月,我國便公布了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公布,其中包括9家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和5家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福建、湖南、山東、河南、安徽、浙江、貴州、陜西、江西和新疆入榜。
產業已形成三大核心聚集區發展至今,我國的新材料產業已形成集群式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了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軸心,東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產業集群分布,各區域材料產業的發展和空間分布都各有優勢、各具特點,環渤海聚集區重點發展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而長三角聚集區主要發展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興化工等新材料;珠三角聚集區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新材料。
產業細分重點聚集區超百個,類型達10種具體來看,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重點聚集區共有151個,其中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聚集區數量最多,為43個;其次是化工新材料,為25個,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先進鋼鐵材料、新型顯示材料、前沿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基及生物醫用材料重點聚集區分別為22個、16個、11個、11個、10個、6個、4個和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