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武漢會戰中國軍隊的策略是“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也就是這次會戰是圍繞在武漢外圍綿延上千里的戰線上展開的,而不進行上海、南京那樣的城市保衛戰,從規模上雙方的參戰兵力、作戰時間和戰線長度,都大大超過了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
1、廣西桂軍的實力到底怎么樣?
桂軍是指民國時期廣西實力派所轄軍隊的習稱。其前身為舊巡防隊和廣西新軍,桂軍是中國史上戰斗力最強的地方軍隊,這幾乎已經是人們的共識。西北軍、川軍、湘軍的戰斗力有目共睹,但是談到桂軍,卻無人可望其項背,每當日本軍隊在進攻時候,發現對面中國軍隊中出現鋼盔黃衣的部隊時,無不膽戰心驚。后來日軍居然打出了:“欲滅華夏,先平湖南,
欲平日(支那)本、先滅廣西”的口號,廣西軍隊的威力在此可見一斑。連和桂軍打過仗的紅軍將領也說:“白崇禧的部隊,善爬山,爬樹,會游泳,跑起步來飛快,打起仗來像猴子一樣精,”說到桂軍在抗戰中打得最悲壯的一戰,就不能說淞滬抗戰。桂軍為何戰斗力如此強悍?最主要的是選材,桂軍的以硬考核為主,蔣軍的以拉關系為主。
看看蔣軍的劉痔、湯恩伯、胡宗南、桂永清、孫遠良等等,手握重兵卻功勞膚淺,再看桂軍的將領如李品仙、張淦、夏威、韋云淞、等等,都是實打實的。尤其是中下級軍官,諸如蘇祖馨、李本一、莫敵、區壽年、莫德宏、徐啟明等等數十位悍將,以戰功來說話,其次,才是訓練方式。桂軍的均接收過義務兵,實行軍事訓練過,可謂是訓練有素,
必修課的如游擊戰、班級排級連級戰斗演練、習武國術格斗、防空防毒等。而蔣軍的甚少,大部分是抓壯丁,戰斗力良莠不齊,縱觀歷史,廣西戰斗力強悍是傳統。桂軍經常實行戰史教育,如明朝之狼兵,太平天國之將士,劉永福之抗擊法軍日軍等等戰史,以此來鞭策將士之自信心、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鋼七軍的榮譽地位。廣西人打仗名聲在外,將士以此為榮并保持軍人之榮譽,故此凝聚力異常團結,常能以少勝多,
而蔣軍的基本沒有,北伐時期戰力最弱,至抗戰時期,多是武器裝出來的。不僅如此,當時中國的很多精銳部隊中,廣西士兵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像全部由廣西士兵組成的國民革命軍桂系精銳第7軍、在徐州、武漢會戰中表現出色的桂軍第31軍、第48軍都是北上抗戰的廣西士兵。1938年,桂軍分散駐防在安慶外圍以期牽制日軍,初期各地劣頑鄉坤和匪群處處刁難,每每桂軍少尉排長帶槍兵上門訓斥都罵道:“丟那媽!我們是來打日本鬼的,是來保護你們的!”靠強悍的作風和真正的保護鄉鄰站穩地盤,
2、武漢會戰打得有多慘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會戰后宣布,戰役期間斃傷日軍275000余人,自身傷亡40余萬人,這數字確實有點不靠譜,因為日軍總計出動了九個師團、一個加強旅團級支隊、特種兵部隊和補充兵35萬余人,如果按國軍公布的戰報,那么日軍基本就算給全殲了,武漢怎么可能最后淪陷?而日本人的戰報也不著邊際,宣稱會戰中傷亡僅32000余人,其中陣亡不足7000人,薛岳頭一個在萬家嶺上冷笑。
(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武漢會戰中國軍隊的策略是“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也就是說,這次會戰是圍繞在武漢外圍綿延上千里的戰線上展開的,而不進行上海、南京那樣的城市保衛戰,從規模上說,雙方的參戰兵力、作戰時間和戰線長度,都大大超過了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日軍動用了第2、第11兩個軍的35萬兵力,而中國軍隊投入了兩大戰區、四個兵團共129個師的龐大兵力,總數應該突破110萬人,戰場參與廝殺的人數接近150萬。
關于武漢會戰日軍的進攻方向,許多軍史愛好者一頭霧水,簡單點說,日軍是分四路呈扇面形圍攻武漢的,其中岡村寧次的第11軍就分成了三路:沿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的第6師團單獨為一路、第11軍主力四個師團加一個波田支隊沿長江南岸向武漢以西直接攻擊前進為一路,攻陷九江后,又分兵繞過鄱陽湖迂回武漢以南的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為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