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每年有兩到三萬的考生,最后錄取500左右,專業合格證發2500個左右。舉人不同于生員,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有難度是一定的,專業排名在100名以里且文化課在380以上還是有戲的。
1、考北服每年有多少人?
北服每年有兩到三萬的考生,最后錄取500左右,專業合格證發2500個左右。不用緊張,考生雖多,但多數人是充當分母去了,北服的服裝設計專業是全國服裝設計的老大。有難度是一定的,專業排名在100名以里且文化課在380以上還是有戲的,推薦你去北服人畫室學習,我就是在那學的,我們班基本上大半北服都過了,課程特別對口,押題押的也特別準,推薦你去咨詢一下。
2、科舉考試每年產生多少個進士?
科舉考試,四年一次考中進士考試機會,不可能每年產生進士!一、中國古代時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為科舉最高層次考試---皇帝主考的殿試錄取者,全部出仕為官,相當于現在博士生,并且參加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干部考試,錄用為領導干部,考中進士,比現在考上清華、北大難得多的多了,不知難上多少倍,不要說比較孰難了,根本木有可比性!二、古代科舉考中進士,需經多年多次、至少5級考試。
(一)首先須經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資格,(二)童生參加縣府院試,考中錄取為生員,(俗稱秀才)始獲得功名,入縣府學校學習,相當于現在大學生。(三)生員參加省級三年開考一次鄉試,錄取者為舉人,取得參加向上層次考試資格,并可以出仕為官,相當于現在,碩士生,參加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干部考試,錄用為領導干部,或后備干部,
(四)舉人于省級鄉試次年參加全國會試,錄取者為貢士。(五)貢士參加皇帝主考殿試,錄取者為進士,全部授官出仕,相當于現在,博士生,參加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干部考試錄用為領導干部,進士是四年一次考試機會,錄取不過十幾、幾十人,明清時錄取量比較大,一般約在300人左右。歷史上科舉錄取進士,曾有錄取幾人之少,如隋朝三十多年,4~5次考試,僅錄取十余人,每次幾人而已,
清華、北大每年招考錄取達幾萬人,怎么可以相比。而考上北大、清華,也就是相當于科舉初級考試,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為官的,還木有秀才的特權待遇!三、明清時的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縣府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才能考中進士,獲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簡述之,(一)古時的讀書人,首先須經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在科舉考試未考取生員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讀書到八十歲,成為白發老翁,未考取生員,也是童生。(二)生員,縣試、府試、院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生員,俗稱秀才;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于現在大學公費生;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于現在大學自費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相當于現在大學生保研,為貢生中的優貢;不同于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生員只是取得入縣、府學校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享有可免除夫妻差徭、見官不拜、狀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權待遇,生員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府州縣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編志修譜等謀生。
(三)舉人,鄉試,省級舉行三年一次考試,生員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全家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后,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于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舉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潤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后有人送房、贈銀,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