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調戲劇發源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南陽一帶。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于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發展為戲曲劇種。
1、河南越調戲劇發源于何時何地?分幾個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各是誰?
1.河南越調戲劇發源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南陽一帶。當地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越調來進行演唱,之后慢慢演變為專門的戲曲,越調實際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2.越調流派有毛派,陳派,何派,袁派,申派。毛派代表人物毛愛蓮,陳派代表人物陳靜,何派代表人物何全志,袁派代表人物袁秀蓮,申派代表人物申鳳梅,
2、河南都有什么劇種?
謝謝邀請,我來說下。河南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里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豐富多采的戲劇種類,在河南戲劇園地爭奇斗妍。明清以來,在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有45種之多,到了80年代,有專業或業余劇團演出的戲曲劇種仍有31種,主要有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四平調、柳琴戲、墜劇、豫南花鼓戲、蒲劇、大弦戲、京劇、二夾弦等等。
這些劇種都有屬于戲曲大家族,它們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細細品味,又風格各異,迥然有別,大體上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地方大戲和地方小戲。所謂“大戲”,就是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這類社會重大問題的劇目,行當齊全,生旦凈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臉、紅臉、為主,豫劇、越調、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戲等就屬于此類,
這類戲,都有熱烈、紅火、激昂、明快等特點。擴展資料: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起源于河南南陽,分大調曲和小調曲,小調曲優雅婉轉,輕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發展為戲曲劇種,由于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河南曲劇史一種地方戲曲劇種,
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于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后者較活潑,唱曲牌,常用的有[漢江]、[揚調]、[滿州][鼓頭]、[打棗桿]、[剪剪花]、[銀紐絲]等四十多種。唱調柔和、宛轉、輕快,具有明顯的民歌特點,
主要伴奏樂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箏等。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早期劇目多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鬧節》、《賣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大戲,如《祭塔》、《花庭會》等,解放后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和編演的現代劇《掩護》、《游鄉》等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