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提到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經過數次戰爭后締結的一次盟約。澶淵之盟規定,雙方以白溝河為界,經市貿易,圖為澶淵之盟簽訂后的勢力范圍,雙方達成的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對于北宋是筆劃算的買賣,澶州又名澶淵,舊史稱“澶淵之盟”。
1、澶淵之盟的澶州在哪里?
“澶淵之盟”,說的是: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軍深入宋境,朝延震動,參知政事王欽若請避往金陵,陳尭叟請避往成都。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定親征政策,十一月真宗至澶州,準承制專決,遼戰既不得利,乃遣史請盟,十二月定約,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澶州又名澶淵,舊史稱“澶淵之盟”,也就是《宋史》中,《寇準傳》、《契丹盟好》中,所記錄的相關內容。
“澶州”,乃州名,漢.頓丘縣地。唐.武德四年置,取古澶淵為名。貞觀初廢,大歷七年復置,治所在頓丘,宋.崇寧時升為開德府。金.復為澶州,皇統四年改名開州,北宋景德初,宋、遼會盟於此。即舊史稱“澶淵之盟”,那么,澶州究竟在何處呢?其實,澶州就是舊縣名的澶淵。其原為湖泊名,也稱繁淵,因古澶水所經,故名。故址在河南濮陽縣西,
2、怎樣評價澶淵之盟,長遠來看澶淵之盟對北宋是什么樣的影響?
澶淵之盟對于北宋是筆劃算的買賣。沒錯,就本質而言,這次的戰爭是筆買賣,大宋談了個不過的價格,宋朝是中國最富有、最有經商意識的朝代,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本質上就是用富貴贖買兵權,包括燕云十六州,宋太祖也是準備能買就買,不能買再打。史載“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陷外境,朕甚憫之,
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而另一方面,如果說宋太祖的重文輕武是為五代十國矯枉過正,那么從宋太宗開始的崇文抑武就是失策了。從宋太宗到宋真宗,大宋的軍力并沒有增強,反而大遼軍事日漸強盛,政局經濟也步入正軌,當時,遼國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兵力、皇帝、將帥,沒有一樣弱于北宋,尤其是擁有的三十萬軍隊,幾乎全是騎兵。
這是宋朝無法彌補的弱項,宋遼之間比較大的戰爭發生過十數次,宋朝輸多勝少。大體來說,宋朝的北伐固然都無功而返,遼國的南侵也基本上都遭到挫折,從戰場的勝負來看,宋王朝與遼帝國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誰都有機會小勝對方,但誰也無法一舉吞掉對手。澶淵之盟的這次戰爭,雖然蕭太后和遼圣宗也為此集合了全國兵力,但并不是一場尋仇或者滅國戰爭,本質的需求還是索要財富,
對于宋朝而言,雖然軍事相對較弱,但經濟優勢明顯,宋朝每年對遼國的貿易順差,就足以支付這筆費用。況且,宋朝對遼國的戰爭,總是經濟戰在前,軍事戰于后,澶淵之盟之后,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3、宋金時期的“海上之盟”是為了一雪“澶淵之盟”之恨而創辦的嗎?
公元1120年,金和宋簽約,海上之盟,共同對付遼朝,公元1125年,將天祚帝俘虜,遼朝滅亡,金國完全控制北方。可惜,海上之盟,宋金聯合滅了遼朝,雖得以雪恥,卻加速了北宋的早亡,至于提到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經過數次戰爭后締結的一次盟約。澶州在河南濮陽,因為澶州又名澶淵郡,所以又稱為,澶洲之盟,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雙方在交戰中各有勝負。十一月,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兵見到皇上,士氣大振,而這時的遼兵損傷不輕,加上是孤軍深入,難以取勝,宋朝廷只想讓遼朝撒兵,不敢與遼兵決戰,雙方都想言和,所以都互派使者,經過多次交步,十二月定下盟約,遼宋為兄弟之國,遼主稱真宗為兄,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撒兵,各守其界,不得侵犯,也不得接納和藏匿越界之人,宋每年給遼朝供20萬匹絹,10萬兩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