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一詞,源于古代戶籍制度。江湖地區,是古代掛名戶籍的源頭,古代禁錮人口流動,盡量禁止脫籍,以穩定社會形態,但需要見諒的是,我不是學人口史的,也不是河南人,所以對河南人的來源、變遷、現狀不是很了解,回答更不能很確切,古代戶籍制度過于嚴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于是民間出現了掛名戶籍。
1、現在的河南人是古代河南人嗎?如果不是哪河南人哪里來?
朋友你好!首先感謝你的邀請。但需要見諒的是,我不是學人口史的,也不是河南人,所以對河南人的來源、變遷、現狀不是很了解,回答更不能很確切,但我曾對中國移民史有過涉獵,現僅就所知做以回答,不足之處,請包涵、指教。為說明河南人口的淵源,先說一下河南人口的遷出,在古代,河南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區之一,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的變動在歷代不是很劇烈、頻發,所以,河南人口的遷出,多隨著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生。
河南人口的遷出在歷史上主要應該有以下幾次:1,西晉、東晉之交,西晉末年(316),朝廷發生“八王之亂”,西北少數民族攻滅西晉,晉朝東遷,國都由洛陽遷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大批中原人口隨之遷往南方,其中河南人口占很大比例;2,唐朝末年,“安史之亂”發生,安祿山叛軍攻占東都洛陽,河南成為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大批河南人口遷往南方,成為“客家人”的祖源之一;3,元朝末年,河南是元軍和明軍作戰的主戰場之一,人口大量損失、外遷;4,明朝末年,河南是明軍和李自成起義軍的主戰場之一,因戰亂和旱災、洪災、瘟疫等災害,河南人口大量損失、外遷;5,明末清初,河南人口有一定的損失和外遷。
每當人口外遷,河南人口都有不同數量的減少,在社會穩定后,也就有不同數量的人口遷入,當然河南人口的遷入也不止這一個原因,比如商朝、周朝人口的遷入,就是因為政治原因,歷史上河南人口的遷入,主要應該有以下幾次:1,商朝的遷入。商朝早期,還是一個流動性很大的部族,約在公元前1320年,商族首領盤庚將國都遷至“殷”即今安陽,從今河北或山東帶來一定數量的人口;2,周朝建立,在河南“封建”了衛國、宋國等諸侯國,周朝封建諸侯國,是由受封的國君率領宗族一起到封地建國,隨著這些諸侯國的建立,遷入了一定數量的今陜西人口;3,元末明初,明洪武帝朱元璋從山西遷出到了人口,分往今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遷入河南的人口大約占當地總人口的10%-20%;4,明末清初,河南人口有所損失,遷入的人口應該主要以山西、陜西等鄰近地區為主,但規模應該不是很大,
2、為什么古代人稱“江湖人士”?
“江湖”一詞,源于古代戶籍制度。簡單說,江,即是指江浙;湖,即是指兩湖,江湖地區,是古代掛名戶籍的源頭。古代戶籍制度過于嚴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于是民間出現了掛名戶籍,古代,人力即是一切。所以古代禁錮人口流動,盡量禁止脫籍,以穩定社會形態,比如說在秦漢時期,想要離開原籍,必須得到“鄉嗇夫”的批準。
又比如明代,規定“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離鄉百里,即驗文引,”也就是說,離開原籍百里,麻煩就來了。但是,百姓有出行的需要,如何得到批準離開原籍呢?就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什么理由最合適呢?就是改動“附籍”,古代戶籍,有公民,有私民,有正籍,有附籍。只要你是良籍,也就是自由民,你就可以搞一個附籍,私民,不可以。
公民,即良籍普通百姓,私民,即從屬于權勢人家的奴仆。正籍,就是正經的籍貫登記,附籍,既可以是正式的,比如流民再就業;也可以是臨時的,比如商籍。古代江湖地區,就有一個特殊的附籍,從周代就有了,各朝代的叫法不一樣:秦漢時期稱“納粟役”,兩晉時期稱“佃調”,南北朝和隋代稱為“括戶”,唐代稱為“番匠”,宋代稱為“當行”,元明清三代稱“匠戶”,
這個附籍,包括所有的手工業者及打工者,沒有固定的叫法,這個附籍表示的是為國家服役,并且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江湖地區,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勞役,農作、河工、制造業等等,永遠是人力不足的,這種附籍,實際上受各種限制都很多,惟一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到處亂跑,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不受離籍限制,于是有出行需要的人,為自己搞一個這樣的附籍,打著“為朝廷服役”的幌子滿世界亂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