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農村,老年人去世時,除了挽聯外,還要用草紙寫上靈位牌位,靈柩牌位,路祭牌位,以及引魂寶蟠。引魂幡,是用柳枝等掛上有白紙黑字書寫的文字組成,有長孫或長子扛著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邊,問答中所說的路引應該是指引魂寶幡,我認為父母去世,弟兄幾人出錢辦完喪事讓父母含笑于九泉,然后心平氣和的算賬,這不很好嗎。
1、老母親去世,兄弟該怎么辦理喪事?
母親去世了,弟兄多出錢把老母出殯后再算賬,三七二十一最后分攤這才合乎情理。在我身邊我發現有弟兄三人為父母送終而大動干戈的場面,這就不應該了,陳奶奶含辛茹苦養了三個兒子,二0一四年春她病重,正找木工在家里做棺材,棺材做好了,為木工的一千元工資,弟兄三人鬧得不可開交,老小在氣頭上拿著斧頭要劈棺木,我和幾個人前去制止了。
其實賬很好算,每人三百三十元三角就行了,大兒子說母親不是他親生的非要少給,二兒子三兒子針尖對麥芒,就這樣三人發生戰爭。還有一戶也是弟兄三人,父親病故了,三個兒子只有兩個兒子拿錢料理后事,大兒子說母親是他送葬的,這回不出錢,讓老父親在家停留三天無法入殯,這些兒子為父親送終還這樣斤斤計較。我認為父母去世,弟兄幾人出錢辦完喪事讓父母含笑于九泉,然后心平氣和的算賬,這不很好嗎?為什么在送葬父母時發生矛盾沖突?希望這種不文明的行為不再重演,
《晏子春秋》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2、在農村,有老人去世,路引該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