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做過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春秋時期的三位霸主,1.齊桓公齊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霸主之一,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齊氏名小白,春秋霸主評判標準:1、泛華夏地區的諸侯國是否能參與霸主評選。
春秋的霸主普遍認為有7位。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以及秦穆公。關于“春秋霸主”史上至少出現了8種說法,但通常用的都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的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其一為《史記索隱》說法,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二為《荀子·王霸》的說法,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春秋霸主評判標準:1、泛華夏地區的諸侯國是否能參與霸主評選。楚國本身也是周王室的分封國,春秋時楚君熊通打敗隨國,讓隨國在周桓王面前說情,提升楚國爵位。周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為“楚武王”。2、需不需要獲得周天子承認。所謂霸主,是在周天子的名義之下號令諸侯,即“尊天子以令諸侯”。周天子雖然大權旁落,但仍是華夏共主,是所有臣民的精神領袖,不可以公然對抗;否則就不是爭霸,而是反整個中原政治體系
1.齊桓公齊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霸主之一,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齊氏名小白。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齊國內亂后,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2.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3.楚莊王熊旅,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
3、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都有誰1、①齊桓公②晉文公③楚莊王④吳五闔閭⑤越王勾踐2、簡介春秋爭霸(前770年—前476年)發生在奴隸社會瓦解時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做過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