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元朝覆亡后,蒙古王室的一支逃往河南鎮平晁陂,因是王室后嗣,便改姓王;逃往河南孟津的一支蒙古人是蒙古四杰之一的木華黎的后嗣,改姓李,表示是木華黎的子孫。河南鹿邑縣的女真遺民是明朝萬歷年間從安徽肥東縣遷移來的,一世祖為完顏必重,他是完顏佩的曾孫。
1、南陽各個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1.方城縣4732002.鄧州市4741503.南召縣4746504.西峽縣4745505.鎮平縣4742506.內鄉縣4743507.淅川縣4744508.社旗縣4733009.唐河縣47340010.新野縣47350011.桐柏縣47475012.臥龍區47300313.高新區47300014.宛城區473001。
2、河南有多少完顏氏后人?
一、女真人遷入中原河南省汝州市、鹿邑縣、許昌縣、郟縣、南召縣寓居著近2萬名完顏姓居民,他們的容顏、衣著、言語、信仰、習俗習氣都與漢人根本相反,只是在某些風俗上稍有差別,但是從碑碣、譜牒、史乘中我們仍可判定,這些人都是地道的女真遺民。北宋末年,剽悍的女真鐵騎牧馬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覆亡了北宋,擄走了徽、欽二帝,從那時起,河南便有了女真人的蹤跡,
在淪亡北宋的進程中,金朝統治者便開端了向中原移民,移民的方式是遷移猛安謀克戶屯田。大規模遷移有三次:第一次是天會十一年(1133),這年秋天,金太宗遷移女真疆土人散居漢地,在占領了大片漢地后,“恐人見其真假,遂盡起本國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①,這次有多少女真人遷往中原,沒有詳細材料,但從“比屋連村”的狀況看,人數一定不少。
第二次是皇統五年(1145),這年始“創屯田軍,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計其戶口授以官田,使其收獲,春秋量給衣馬。若遇出軍,始給其錢米,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六萬人,皆筑壘于村落間”②。這次移民北自燕山,南至淮河,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都有了女真人的蹤跡,當然大少數女真人選擇了中原,
第三次是貞佑二年(1214)。金宣宗遷南京(今河南開封),“河北軍戶徙河南者幾百萬口”③,南遷者是一支十分龐大的隊伍。自金太宗天會年間到金末,女真人戶遷入中原者紛至沓來,有的學者估量“內遷的女真人,至多要占女真人口總數的一半”④,金世宗不想讓猛安謀克與漢人雜處,和大臣完顏思敬商議,“其后遂以猛安自為保聚,其田土與民田犬牙相入者,互易之”,又規則“女真不得改漢姓,學南人衣裝,犯者抵罪”。
⑤金世宗雖想把女真人禁錮在一定的區域內,以免被漢人所異化,但一紙禁令畢竟阻撓不住民族自然交融的歷史潮流,到了章宗時期,屯田的猛安謀克戶與漢人的接觸越來越多,下令制止他們往來已不是明智之舉,尚書省便向天子建議:“齊民往往與屯田戶不睦,若令遞相婚姻,實國度持久安定之計。”⑥這一建議為章宗采用,這些遷入中原邊疆的女真人與漢族錯雜而居,遭到漢族先進文明的影響,再加上與漢族遞相婚姻,因此放慢了自然交融的進程,
金朝淪亡后,這些人中的大局部參加了漢族行列,但也有一局部女真人堅持本人的姓氏,在野代鼎革之后,成為一支女真遺民。河南省汝州市、鹿邑縣、許昌縣的完顏姓就屬于這種狀況,二、汝州的完顏氏自稱是兀術后嗣汝州市有完顏氏居民300余人,其中紙坊鄉姚樓行政村完莊村有270余人,劉王店村15人,石莊6人;焦村鄉北張村33人;尚莊鄉岳莊村14人,均從事農業消費,1993年恢復為滿族。
汝州的完顏姓自稱是完顏兀術之后,他們的神主牌位上第一位是完顏阿骨打,第二位便是完顏兀術,第三位是完顏正叔,完莊村北300米處有一巨冢,父老相傳為金兀術之墓,墓前有石獸、石碑、石柱等,墓碑上鐫刻著“金四太子兀術之墓”8個大字。惋惜在文明大反動中被破壞,墓冢幾被夷為高山,石獸、石碑亦不知去向,僅余兩個石柱,作為這段滄桑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