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荊州不失,劉備將完全占據益州(包括漢中)和荊州西部。關羽北上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川,留諸葛亮、關羽、張飛三人坐鎮荊州,丟失荊州之后,關羽完全有機會向西退入蜀中,等待劉備的援軍,然后再收復荊州,如果說關羽不丟失荊州的話,有可能成功。
1、如果龐統不死,關羽不失荊州,蜀漢能一統三國嗎?
謝邀請!在沒有正面回答之前,先分析以下三個問題:〇一,諸葛亮與姜維出兵伐魏,完全是特別自信地認為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征服對方,并沒有根據敵我雙方的形勢,以及力量的對此做出合乎實際的戰略布署。由于蜀漢伐魏屬于以小伐大,以弱征強的軍事行動,所以最終也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〇二,蜀伐魏多年未獲成功,而魏伐蜀只所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功,其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蜀國小人口少。
而是了解到①姜維屯田沓中是在外避禍,②后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迷于酒色不務正業,③東川漢中無良將鎮守,姜維主力不在漢中。總之,是因為蜀國內部混亂不固,造成國破家亡,若后主精明強干,君臣團結,姜維固守漢中,國雖小,魏國也未必能滅蜀。〇三,魏伐吳也是選擇有力的時機,主要是孫皓即位后,兇暴曰甚,酷溺酒色,寵幸中常孝岑昏。
張布等人諫之,孫皓非但不聽,還滅其三族,又大興土木建筑,又派陸抗出兵取襄陽。晉主司馬炎派羊祜統兵拒之,準備待吳國中有變,乘勢伐吳。后羊祜聽知陸抗罷兵,孫皓失德,見吳有可乘之機,便作表請求伐吳,司馬炎覽表大喜,用杜預伐吳成功。不難看出,若孫皓有德,無機可乘,晉伐吳也很難成功,〇〇,現在來正面回答題主所問。
若龐統在,關羽不失荊州,則蜀漢跨有兩川,由上庸連接荊州,國力優于東吳,雖不及曹魏,但伐魏實力大增,這樣,劉備鎮守成都,命龐統,諸葛亮各統一支兵馬,出兵西川和荊州,兩路伐魏,雖有希望,但不能說必然成功。為何?其一,若魏國兵精糧足,兵多將廣,君臣上下團結,執政者勵精圖治,則只靠龐統和諸葛亮這一代,也未必能伐魏成功!魏不滅,不能伐吳,何談一統天下?其二,若曹魏執政者不務正業,國力衰退,國家政局混亂,有機可乘,
2、若關羽不失荊州,張飛不遇刺身亡,劉備能統一天下嗎?
筆者認為:打個比方說劉備,關羽,張飛都在,在加上龐統,諸葛亮,然后率領10萬鐵騎,橫掃中原,滅曹魏,統一中原,再滅江東孫權,恢復漢室,成為一代明君也!歷史沒有如果,從龐統死后開始,劉備就走下坡路了,劉備進攻西蜀,龐統戰死,調諸葛亮支援,荊州留關羽鎮守,關羽心氣太傲,除了劉備以外,誰都不鳥,一致不聽別人勸告和忠言,最后丟失荊州,身死異地,實乃蜀漢罪人也。
3、如果荊州不丟,關羽不死,最后誰能統一天下?
那當然是劉備統一天下了,如果荊州不失。那么劉備的實力將非常強大,僅次于曹魏。如果荊州不失,劉備將完全占據益州(包括漢中)和荊州西部,總兵力在15萬左右。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與曹魏抗衡,如果荊州不失,劉備將在戰略態勢上占據主動。荊州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向東可以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搗建康。向北,威脅襄陽、樊城,使曹魏都城洛陽時刻處在危險之中,
不得不部署重兵進行防御。那么,關中、隴右必然空虛,劉備趁機從漢中進攻涼州、關中,必然一戰成功。總而言之,荊州對蜀漢來說太重要了,它是東進的前進基地,是北伐的戰略支撐。有荊州在,大漢中興指日可待,荊州一失,偏安一隅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至于關羽,如果關羽還在,張飛或許就不會死,夷陵之戰,劉備也許就贏了。諸葛亮北伐,也許一戰就能成功,
4、《三國演義》里關羽如果沒有失荊州,蜀國能一統天下嗎?
如果說關羽不丟失荊州的話,有可能成功。因為劉備的軍事才能比諸葛亮高,有魏延守漢中,馬超鎮西涼,諸葛亮坐鎮成都,以及糧草的調度和運送,以當時的形式下,蜀國可以說是鼎盛王朝!蜀漢北伐缺的是糧草,和無人可用,而荊州在關羽的精心治理下物資豐盛,也是當時三國境內人才輩出之地!如果荊州不失,哪么關羽就不可能亡,然后安撫江南孫權,解除后顧之憂哪,關羽從樊城向北討伐,而劉備從祁山進軍西北聯合馬超的西涼軍然后向東轉,直搗長安,這樣讓曹操自顧不暇,這樣北伐成功的機率至少百分之六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