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每年4月是洛陽牡丹盛開的時節,白馬寺里也有牡丹苑,也可以趁著去洛陽賞牡丹的時候,參觀一下白馬寺,自從洛陽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才開始叫做稱為“寺”院了,在洛陽白馬寺的山門內,靠近東西圍墻處翠柏蔥郁,掩映著兩座青石圍砌的墓冢,這就是“白馬寺六景”中著名的騰蘭墓。
1、洛陽白馬寺怎么樣?
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就憑著它的名號和歷史,到洛陽旅游的人,無論是不是信佛,一般都要去看看白馬寺,我每次去洛陽的時候,只要時間允許,都會去趟白馬寺。特別是每年七月份白馬寺荷花盛開時,我喜歡去那里賞荷,我總覺得白馬寺的荷花特別富有禪意,我并非信佛之人,或許正是因為我是凡夫俗子的原因,白馬寺在我眼里顯得十分神秘。
白馬寺里有許多佛殿,我雖然不懂佛門之道,但每次到白馬寺都會懷著尊敬之心敬奉上三炷香,據介紹,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自從洛陽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才開始叫做稱為“寺”院了,所以說,洛陽白馬寺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有著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去過白馬寺的人對白馬寺山門外那兩匹石馬都不陌生,人人都會站在旁邊拍照留影,
這兩匹石馬的確與眾不同,相傳是漢代的馱經之馬,最早是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因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便將石馬遷置于白馬寺的山門前。白馬寺內古樹參天,春夏秋冬景色不同,不過每年4月是洛陽牡丹盛開的時節,白馬寺里也有牡丹苑,也可以趁著去洛陽賞牡丹的時候,參觀一下白馬寺。另外,白馬寺每逢農歷初一或十五,都會免費發放齋飯,常常能吸引大量的信徒,
2、洛陽白馬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否值得一去?
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古跡主要為元、明、清時所留,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山門)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
山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山門前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白馬寺內東側的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期,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共13層,高約25米。
1961年,白馬寺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首批AAAA級景區之一。清涼臺、騰蘭墓、齊云塔、焚經臺、斷文碑、夜半鐘合稱“白馬寺六景”,這六大古跡,幾乎涵蓋了白馬寺的前世今生。(傳說中的北宋斷文碑)以“白馬寺六景”之一的斷文碑為例,人們一進山門就能看到,
它矗立在山門內的西南方,只剩半截碑身,殘高約1.7米,碑文難以辨識,相傳為北宋翰林學士蘇易簡所撰。之所以得名斷文碑,并非因為碑身斷裂,而是因為碑文的排列格式:它的碑文沒有自上而下通寫,而是將碑橫分成幾段,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看上去像文字斷開了一樣,白馬寺還有很多古碑,就在山門內的東南方,其中一通高大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相傳書丹者為元代書法家趙孟公式(fǔ),人稱“趙碑”。
“趙碑”與斷文碑東西相望,互相呼應,除“趙碑”外,白馬寺保留的書法珍品還有不少,如大雄殿外的宋代《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經過。畢沅在《中州金石記》中對它評價很高,稱其“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在毗盧閣內,還有明代的王諍詩刻石,在洛陽白馬寺的山門內,靠近東西圍墻處翠柏蔥郁,掩映著兩座青石圍砌的墓冢,這就是“白馬寺六景”中著名的騰蘭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