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3、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廈門南普陀山有多高,海撥184米,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廈門南普陀寺求什么靈,1、南普陀寺求事業靈。
1、南普陀寺求事業靈。2、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3、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4、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2、廈門南普陀山有多高海撥184米。南普陀位于福建內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稱為容泗洲寺,元代時被廢寺,于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并遷建于今址。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擴展資料:普陀山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帶浙東沿海地帶,形成于1億5千萬年前侏羅—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構成巖石基礎。其地貌因受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上升及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蝕作用影響,可分為山地、海蝕海積階地、海積地、海蝕地區類,山地:占島總面積的2%,余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堅硬的花崗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風化侵蝕,沿垂直高角度切節理發育,四周山體崩塌,形成眾多孤峰突兀的風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