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都不就說離河南很近的運城吧,它的南邊是中條山,東邊是呂梁山,西邊是“一見楊過誤終生”的風陵渡,當雨云和水汽從河南過來,經過中條山和太行山,還有河南西部的伏牛山,這些山會抬高水汽,和云層,發生“冷凝效應”,山西這邊的雨就會被“擋回去”,所以山西這邊就沒有發生洪澇災害。
1、如何看待北方多省(河南,山西)四月份下大雪?
今年天氣特別異常,(一個星期內能讓人從穿短袖到穿棉襖在穿短袖),還與人類過度開發,溫室氣體排放有關。我今年五十多歲了,從小時候的藍天白云,河流清澈見底,濕地鳥語花香,氣候隨著季節緩慢變化,出門走路馬車,到現在的霧霾天氣,冷熱突然分離,機井遍地,河流干枯污染,出門電動車汽車公交車,總結,現在人類享受了,地球難受了,人類精明了,大氣層發瘋了。
2、山東、山西和河南,哪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深厚?
第一肯定是河南,為什么?先比早伏羲女娃三黃五帝時代,這三地都有各種傳說,然而都沒得到完整的考古驗證,伏羲女娃都城在河南淮陽有平糧臺遺址但并未確定就是伏羲女娃的。至于華胥氏之類的是陜西自己炮制出來的,外面根本無稽之談,邏輯上也講不通,伏羲女娃是人祖是第一個人,她老媽算啥,動物?從文獻上黃帝定都新鄭這個沒有爭議,
唯一的一處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列入最可能黃帝遺址的是靈寶西坡鑄鼎原。至于陜西黃陵只具有象征意義,盜墓賊都不去碰,這個時代河南有都城,有靠譜被認可的遺址發掘,山西陜西只有神話傳說。堯舜禹時代,無疑是山西,堯舜都城陶寺這兩年得到了充分的確認。但是堯舜時代目前還普遍被認為是原始部落時代,并非文明社會,陶寺文化僅限于臨汾盆地巴掌大的地方,影響力遠不如同時代的良渚,紅山,龍山,大地灣。
這個時代就是龍山時代,豫西處于王灣文明也是高度發達,而關中卻仍然是中原文化圈和甘青文化的過渡地帶,非常落后,大禹建都河南禹州并非山西夏縣,這個考古界已經有了公論。大宇建立夏朝,通過系列戰爭統一了中原周圍各大文化部落,最終定都洛陽二里頭,進入真正的文明時代,二里頭無論是夏還是商都是第一個大統一的國家,可以說奠定了中華文明核心區版圖。
這個時候山西也是夏朝核心區一部分,至于關中,仍然是蠻荒社會,都是西戎而已,下來的就不用講了,商也是一樣,豫西晉南是核心區,關中仍然蠻荒少數民族,西周才開始進入文明時代。所以比歷史久,能跟河南比的只有山西,陜西典型的后起之秀而已,中華文明碳源工程六大遺址,除了山西陶寺其他五個都是河南的,陜西根本沒有,比歷史輝煌,能跟河南比的只有陜西,山西堯舜晉后就沒做過首都了,八大古都連個像樣的都沒有,大同勉強入選第九大只有河南兼具長度和厚度,譜系最完整清晰。
3、河南和山西面積差不多,為何人口差了三倍?
河南和山西都在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都有吃苦耐勞、純樸善良百姓,幾千年來,人員交往頻繁,相互支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友好鄰邦,至于說到人口豫多晉少,我覺得:第一,河南山少平原多,山西山多平原少。第二,河南是京廣隴海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人們容易聚集,第三,河南是歷代尤其是近代政權更迭的主要戰場,也是主要的征兵來源地。
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當地老白姓自感生活壓力大,以及村里有家族力量的顧及,因此想靠多生孩子來改變,這可能也是造成河南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山西也經歷了多次戰爭(比如,近代的抗日戰爭就是主戰場)的危害,人口減少很大。但山西的自然災害相對較少,尤其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壓力較小,是不是人口增長緩慢的一個原因?我的分析不一定對,請各位指正!,
4、山西長治和晉城的農村、城市與河南河北和陜西相比,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晉城,長冶整體環境偏溫和,保守,上黨地區因為是東太行、西太岳、南中條三山環繞的小盆地(盆地內小丘陵也不在少數),沒有汾河谷地那樣開闊而宜于農耕的條件,就對外交流而言四面環山,所毗鄰的文明核心區也是黃河對面的洛陽,實在不便。局促的地形和內陸、北方、太行山以西等字眼無不在述說著長治乃至整個山西的思想觀念落后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