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妙嚴寺記》書法高手寫楷書平正之中見險絕孫過庭說過。不是寫的不整齊,不是寫的不工整,而是最忌諱寫的太板滯,一般人寫楷書為何容易寫的板滯呢,因為我們初學書法大多數學的是唐代的碑版楷書,碑版楷書因為是經過刻刀的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毛筆用筆的細節會損失。
1、怎么寫好楷書?
楷書的提筆、頓筆方法:提筆和頓筆是在運筆過程中的上下運動。提筆指在行筆過程中,筆稍提而不離開紙面的運筆動作,一是為轉折的按筆作準備。二是使筆畫有變細的效果,在起筆處、收筆處也會用到提筆動作。頓筆指把筆毫往下按的動作,在起筆、轉折、收筆時,都會用到頓筆。有時急促,有時緩慢,楷書中的駐筆和澀筆:在行筆過程中稍有停頓停留的現象稱為駐筆。
2、書法高手是怎樣寫楷書的?
寫楷書最忌諱什么呢?不是寫的不整齊,不是寫的不工整,而是最忌諱寫的太板滯,館閣體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楷書,可為何不招待見呢?就是太呆板,缺少變化,缺少靈動。書法高手寫楷書會有節奏感和動感這兩天在看啟功先生臨的柳公權《玄秘塔碑》,就很受啟發,啟功先生的很多楷書,用筆多少都帶有行書的筆意,點畫之間有著非常強烈的呼應關系,有的是虛連、有的是筆斷意連。
這種用筆我們在趙孟頫的楷書當中也發現存在著,他們強化了這種用筆,而一般人寫楷書為何容易寫的板滯呢,因為我們初學書法大多數學的是唐代的碑版楷書,碑版楷書因為是經過刻刀的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毛筆用筆的細節會損失。很多人臨摹唐楷就很容易陷入這種一筆一畫的楷書當中,筆畫之間缺少聯系,給人的感覺就容易板滯,啟功先生的楷書,在臨摹的時候就“透過刀鋒看筆鋒”,放棄了單純地追求形似,更加注重書寫時候的筆勢,不被古人點畫形態所囿,行筆非常的流暢,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書寫的狀態。
這樣寫出來的楷書,就會有一種“動感”,能體會到書寫時行筆的“節奏感”,趙孟頫《妙嚴寺記》書法高手寫楷書平正之中見險絕孫過庭說過:“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初學書法者但求平正,高手是能險絕,但復歸平正,也就是于平正之中見險絕,在這一點上,那些書法大家們都是高手。
例如上邊的這個“致”,我們平常看到的印刷體就是紫色的那個“致”,規規矩矩的,而再看看柳公權、歐陽詢和趙孟頫這三大高手的寫法,就會發現一個共同點,扛肩非常的大,而且三人似乎是說好的一樣,扛肩的角度幾乎一致。而在左右兩部分的處理上又各具特點,柳楷的“致”左右偏旁上邊互相依靠,下半部互相分開,而歐陽詢和趙孟頫的處理則是,上半部互相向外,給人一種很有力量感的張力,而下半部則向內靠緊。
3、怎樣學習褚遂良楷書《陰符經》?
褚遂良是初唐和盛唐楷法過度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初唐歐陽詢、虞世南結合六朝書法成果,觸入己意,將楷法逐漸導入規范法度的軌道。盛唐、中晚唐時期,顏真卿、柳公權吸取前代楷書法則,將筆法、結構等綜合技巧完全融通,使楷書發展達到巔峰,褚遂良的作品,字形多不大,只有《陰符經》堪稱其楷書大字代表作。要寫好《陰符經》,重要的是了解其特點:1、線條曲勢發揮到極致,這是其秀麗風格的直接原因,
此帖線條富有極強的流動感,生動活潑,曲線雖彎動不軟,內含較強筋力。臨時要對曲線的刻畫要分清主次,運筆要裹鋒凝練,力度控制適宜,如果只講內力,只求流美飛動,會陷入滑軟境地。2、運筆時提按頓挫明顯,此帖線條的粗細對比較為強烈,如果一味求流動華美,勢必格局纖弱,要通過跨度較大的提按頓挫的穿插運用,增強線條的厚度和彈性效果。
4、初學書法練什么體楷書?
這個問題我以前回答過,為了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現在再回答一遍,適合初學者的楷書很多,如顏體、歐體、柳體、趙體、王羲之的王體小楷、標準楷體等,至于學哪種體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你如喜歡大氣、厚重、含蓄、方正風格就學顏體,你如果喜歡高挑、氣質、妍麗風格就學歐體,你如果喜歡清瘦、骨感風格就學柳體,你如果喜歡皮包骨頭風格,就學趙喆的瘦金體,還有其它書體就不一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