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厲兵秣馬,成為一方諸侯,逐鹿中原。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達許昌,當時許昌被稱為許縣曹操死后,曹丕繼承丞相的職位,只能在接漢獻帝的時候,把他安置在許昌,首先對比地圖難發現,三國時期的許昌屬于豫州,三國時期的許昌位于今河南省許昌市,又被稱為蓮城。
1、三國許昌在哪里?
許溯華夏千古都,昌臨故土城。三國時期的許昌位于今河南省許昌市,又被稱為蓮城,管轄兩個市轄區,兩個縣級級市并且有兩個縣,總面積達到4996平方公里。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厲兵秣馬,成為一方諸侯,逐鹿中原,通過截獲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征呂布、滅袁術,戰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建立曹魏政權。三國時期的許昌屬于當時的哪個州,筆者認為,當屬于豫州,
首先對比地圖難發現,三國時期的許昌屬于豫州。曹操發源于許昌,四處征戰,當時的許昌屬于潁川郡、豫州,當時的長社縣、穎陰縣、許昌縣、鄢陵縣都屬于潁川郡,三國時期許昌位于現在許昌市東南十五公里左右,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區。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達許昌,當時許昌被稱為許縣曹操死后,曹丕繼承丞相的職位,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受禪讓稱帝,就是在許縣,因為曹魏的根基昌于許縣,于是曹丕把許縣改名為許昌,而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許昌市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董卓禍亂朝綱,遷都長安,洛陽也化為一片廢墟,而曹操把漢獻帝迎接但許昌,擴建了皇宮府邸,人口也是當時最多的城市。武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當時的農業發展最快,曹操有在此處大量屯田,發展經濟,許昌成為當時曹魏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成為曹操重要的糧草基地,物資供應站,最后許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
2、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的都城分別在哪?有何依據?
魏蜀吳三國的都城,唯一確定在一個地方的,只有蜀漢,由于地盤比較小,而且適宜居住的地方也不多,所以他們只能以成都作為都城,東吳遷都比較頻繁。吳國就不一樣了,由于孫權這個人比較跳,所以他有事兒沒事兒就喜歡遷個都玩玩,不管是稱帝前還是稱帝后,沒事兒就換地方住,一顆騷動不安的心啊!第一次遷都:早年江東是把治所建在吳郡,也就是蘇州一帶。
可是孫權住膩歪了,所以在建安十三年,孫權就把治所遷徙到了丹徒,也就是現在的鎮江市境內,第二次遷都:孫權在鎮江吃鍋蓋面,估計也吃膩了。所以三年后又想到了遷都,這回他把治所遷到了秣陵,并且筑石頭城,將秣陵改名為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市境內,第三次遷都:其實在南京日子過得挺舒服的,春賞櫻花、夏游玄武、秋逛棲霞、冬泡溫泉,一年四季都可以吃鹽水鴨。
可是當時孫權偷襲了關羽,奪取了荊州,為了保證荊州的安危,孫權又想到了遷都。曹魏黃初二年,他在鄂地建起了武昌城,將治所遷徙到了這里,同年孫權被曹魏冊封為吳王,所以可以說吳國的第一個都城就是武昌城,也就在現在的武漢市境內。第四次遷都:孫權在擊退了劉備和曹丕以后,感覺無敵是多么的寂寞,于是就稱帝了,最初都城的確是武昌,可能是鴨脖子吃夠了,于是他又想起了南京的鹽水鴨,所以孫權一眨眼功夫,又把都城遷回了建業。
從此以后,吳國的都城就長期在建業了,總結一下,如果單純從吳國建國來說,那么它的都城只有武昌和建業。但是要從江東勢力起家的時候來看,那么他們的都城就有吳郡、丹徒、建業、武昌等地,甚至連柴桑(江西九江)一度都成為了戰時治所,曹魏建都屬于廣撒網狀態。曹魏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你說他要是只在一個地方建都,那怎么抬高各地房價呢?各地房價上不來,那自然也就帶動不了全國的GDP了,
因此曹魏也時常都處于遷都狀態,這叫利好消息。遷到一個地方,當地官員們,就會大肆購買房產,這么一來能帶動不少就業,諸如房地產、施工、建筑材料、運輸、中介銷售等各行各業的就業率就都會蹭蹭蹭往上漲了!當然了,這里所談到的曹魏都城,也是比較寬泛的一個概念,自打曹操把漢獻帝接到手里開始,咱們就算數了!第一次建都在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