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康熙字典》之類的參考書,用反切注釋,或者注釋古籍,都不覺得難,只是取上一個字的聲母,拼下一個字的韻母,但是字的聲調有時候不太好確定;但是我學過拼音,可以很輕松的把單詞的元音切分出來,所以反切的方法被我使用,實際上也變成了拼音方法,前一個詞叫反切后一個詞叫,反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作為字反切使用。
反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作為字反切使用。前一個詞叫反切后一個詞叫。標注發音時使用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和聲調。被標記為“朗古車”的取“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到純元音(元音)的單詞標注,往往會出現偏差。
我查《康熙字典》之類的參考書,用反切注釋,或者注釋古籍,都不覺得難,只是取上一個字的聲母,拼下一個字的韻母,但是字的聲調有時候不太好確定;但是我學過拼音,可以很輕松的把單詞的元音切分出來,所以反切的方法被我使用,實際上也變成了拼音方法。古人沒有這么方便。他們使用特殊的技巧。吳宗基先生在《聲韻》序言中介紹,他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時,有一位前清朝的舉人通過讀書反切,教他們如何拼寫單詞。怎么拼?比如“東”和“德宏切”兩個字應該這樣讀:“德宏德宏德宏德宏東”;“謀”和“莫后車”發音相同:“莫后莫后莫某”。吳老師接著分析這種方法的原理,也懶得引用。但是這個方法用起來還是很蹩腳的。我在康熙字典里找了一個不認識的字來練習,“好刃切”,我讀為“好刃,好刃,好刃”;真是失敗
3、如何讀懂大宋廣韻,什么叫 反切法,如果想了解大宋的廣韻,推薦樓主看張士祿主編的《音韻學導論》,先學習一些音韻學的基礎知識。漢字是方塊字,與表音語言不同,漢字可以用文字直觀地表達聲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反切是漢代以后在古梵語中Sidtan字母的影響下發明的(列出所有輔音和元音,12個輔音依次與所有元音組合)。《顏家訓》中的觀點,今人多有所用,第一個使用-0的人是漢末的孫艷,-0的體例是XX反或XX截,如“在,昔是截”,“在”是截,“昔”是。確定韻母和聲調(即“在”的韻母和聲調與“戴”相同),漢字的讀音由音韻聲調組成,兩個音韻聲調都很清楚,所以這個切字的讀音也是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