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其實很簡單,“紙上談兵”的典故說的是戰國趙括慘敗于長平之戰的故事,但“紙上談兵”這個詞兒,卻是產生于明清之交。注意,必須是明朝以前的人著作的書喔,“洛陽紙貴”這一成語也是由此而來,”說得是西晉左思的作品《三都賦》寫的好,都城洛陽的紙張,因大家爭相傳抄《三都賦》而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抬高了紙的價格。
1、誰寫了篇文章,導致“洛陽紙貴”,文章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是左思的《三都賦》使洛陽紙貴。“洛陽紙貴”這一成語也是由此而來,我編著的《齊國成語典故故事365》里就有這一成語,對此問題也有研究。一,《三都賦》與洛陽紙貴,《三都賦》是左思的佳作。左思,山東臨淄人,西晉著名文學家,他雖說話口吃,文筆卻極好,先是作《齊都賦》,后又經過十年構思寫《三都賦》即,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
2、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答:道理其實很簡單,“紙上談兵”的典故說的是戰國趙括慘敗于長平之戰的故事,但“紙上談兵”這個詞兒,卻是產生于明清之交。不信?請查明朝以前所有講述長平之戰事件的書籍,都不會有“紙上談兵”這個詞兒!注意,必須是明朝以前的人著作的書喔,以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論證棉花在我國的種植發展史,以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的古樓蘭國遺址中發現棉布殘片為依據,把棉花的傳入我國的時間定在西漢張騫使西域時期。
結果,有讀者提出,孔子的時代就有棉衣了,他給出的理由是: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有提到,孔門七十二弟子之一的閔子騫,幼時曾受繼母虐待,冬天只能穿單衣,而繼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給兩個自己生的兒子穿棉衣。我耐心地跟他解釋,這個故事是明朝人寫的,只能代表明朝時有棉衣,不能代表春秋孔子的時代有棉衣,該讀者又通過網上查詢,認為“以棉絮已所生二子”這句話最先出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按照我的推理思路,說,由此至少可以證明司馬遷的時代已經有棉衣了。
但“以棉絮已所生二子”這句話其實并不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那是寫網文的人搞錯了,仔細查一下便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閔子騫的記載只有寥寥數字:“閔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則所謂“單衣順親”、“鞭打蘆花”等等故事,全都是元朝人、明朝人編造出來的,
與此相同,趙括熟讀兵書,好談兵,后人以“紙上談兵”一詞來形容他,并不能代表他那個時代就有紙。打個比方,如同我寫文章形容當年商鞅得到秦王重用,官位刷刷刷上升,說他就如同從了火箭一樣,那么,能否意味著商鞅的年代已經發明了火箭了?顯然不能。話說回來,“紙上談兵”這個詞,最早出自哪兒呢?這個還真難考,南宋詩人劉過有“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之語;王庭珪也“欲將筆力扛九鼎,紙上有說能平戎”之句,都隱含“紙上談兵”之意,但并不是這四個組合成詞。
蔡戡《定齋集》也有以“孫武之法,紙上空言,不足觀也”之語來批評那些紅口白牙說大話的將領,即使“紙上談兵”之語已經呼之欲出,卻終究就是不出,可查最早出現“紙上談兵”一詞的,應該是明萬歷、天啟年間人喬應甲收錄在《半九亭集》里的一副楹聯作品:“紙上談兵人有口;軍中索餉灶無煙。”這之后,可查這個詞的地方就有很多了,
3、為什么說“洛陽紙貴”,有什么典故嗎?
洛陽紙貴是成語,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說得是西晉左思的作品《三都賦》寫的好,都城洛陽的紙張,因大家爭相傳抄《三都賦》而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抬高了紙的價格!后世用來比喻作品為世人看重和欣賞,風糜一時,流傳很廣,左思是晉代文學家,從小淘氣不喜歡讀書,父親左雍經常擔憂并為此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