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菜”是潮菜中的經典名菜,但卻是以最低廉的食材作為主原料的菜。護國菜最早的主材料是用番薯葉來制作,或許當年關于護國菜,真的有這樣的故事,只不過用的不是番薯葉而是野菜,傳統的菜式在傳承的過程中會不斷被加以創新,護國菜也一樣,除了使用番薯葉之外,現在酒樓也有用莧菜葉、菠菜葉、通菜葉或厚合(君達菜)葉的,甚至還有用番茄葉子、苦瓜的,而且加入的配料也各不相同,有加雞絲的、有加肉丁的,有加干貝的、有加蟹肉、有加豬油渣的、還有加黑松露加魚子蝦子的,倒是變化多端,難以說對不對。
1、潮州菜里的護國菜,它是用什么材料、任何創制的?
“護國菜”是潮菜中的經典名菜,但卻是以最低廉的食材作為主原料的菜。而在飲食文化中注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內涵,可見潮汕傳統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中原文化在潮汕一隅得以堅守,潮汕流傳的各種歷史傳說都具備了同樣的內涵。護國菜最早的主材料是用番薯葉來制作,番薯是明代萬歷二十一年,福建華僑陳振龍從呂宋(菲律賓)偷傳回福州并與其兒子陳經倫推廣的,開始只有閩、粵少數地方種植。
潮汕也是最早的種植地之一,對于當時已經人口眾多的潮汕地區來說,番薯的推廣種植意義重大。因有了番薯,使明清時期東南沿海日益嚴重的人口危機得以緩解,由于番薯不爭地,山坡旱園、海邊沙田均可種植,產量又高,通常每畝可收數千斤,這就解決了眾多人口的口糧問題。清施鴻保《閩雜記》載:“閩粵沿海田園栽種(番薯)甚廣,農民咸籍以為半歲糧,
”歉年,番薯的作用更大。清吳震方《嶺南雜記》載:“甘薯在粵中處處種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粵中米價踴貴,賴此以活,”以前,潮汕地區的番薯葉一般都是煮了喂豬,什么時候成了美食無從考證。而傳說中“護國菜”誕生于宋帝昺逃亡潮汕的歷史,相傳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個皇帝――趙昺逃到潮汕,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里,廟中僧人看到他疲勞不堪,又饑又餓,便在采摘了一些番薯葉子,制成湯菜。
正饑渴交加少帝狼吞虎咽后大覺美味,于是就封此菜為“護國菜”,這個傳說自然不靠譜,番薯進入中國還要等300多年之后,但這種“拉郎配”的傳說不在少數,潮汕一種圓尾的田螺傳說也是為了給宋帝昺充饑而自動獻身,變成無尾螺,故事相似。傳說往往寄托的是某種美好的愿望,而為了讓食物上檔次,傳說都是會找一些高大上的人物來飾演主角,至少也要編造出一些符合當時道德規范的人情故事,為食物披上華麗的外衣,
傳說的故事大可不必細考。或許當年關于護國菜,真的有這樣的故事,只不過用的不是番薯葉而是野菜,護國菜一般潮菜酒樓都有出品。制作護國菜要先把薯葉莖絲抽掉,再經放有純堿的開水焯過,然后用冷水漂幾次,使薯葉更呈碧綠,并且沒有苦澀味,當然護國菜的美味還需要草菇、火腿、雞湯、干貝等配料,這些配料就不尋常了,各家的酒樓還會自己添些獨特的配料已別于它店。
護國菜的品相也獨特,一般表面會勾勒成太極圖案,更增添其文化氣息,往往會讓初次品嘗者有探尋其來歷的興趣,于是宋帝昺的傳說又得以傳播了!番薯葉是要趁熱吃的,但護國菜上覆蓋有雞油,上席時湯里仍是滾燙的卻不見熱氣升騰,正所謂“無煙無煙燙死人”,所以,要小心燙嘴,傳統的菜式在傳承的過程中會不斷被加以創新,護國菜也一樣,除了使用番薯葉之外,現在酒樓也有用莧菜葉、菠菜葉、通菜葉或厚合(君達菜)葉的,甚至還有用番茄葉子、苦瓜的,而且加入的配料也各不相同,有加雞絲的、有加肉丁的,有加干貝的、有加蟹肉、有加豬油渣的、還有加黑松露加魚子蝦子的,倒是變化多端,難以說對不對。
2、潮州的本地菜品有什么特點?
潮州菜菜肴品種繁多,別具風味,其特點為:1、烹飪海鮮見長;2、郁而不膩;3、葷菜素做;4、湯菜鮮美,保持原汁原味;5、用料廣泛;6、刀工精巧;7、注重造型;8、口味清純;9、講究食療、養生;10、輔以各種佐料(醬碟);11、潮州菜的主要烹調方法有:燜、燉、煎、炸、炊(蒸)、炒、焗、爆、焯、烹、泡、扣、鹵、熏、淋、燒等十多種;12、潮州菜注重色、味、香、型、器、醬,具有清、淡、鮮、嫩、巧、雅等特色;13、最大的特點還是借助海鮮,選料考究、刀工精細,且烹調方式多達幾十種。